正文 第11章(2 / 3)

許多老人不願離開工作崗位,認為自己還有工作能力,但是社會要新陳代謝,必須讓位給年輕一代,離退休對於老年人實際上一種犧牲。麵對“歲月不饒人”的現實,老年人常感無奈和無力。

2)無用感

在離退休前,一些人事業有成,受人尊敬,掌聲、喝彩、讚揚不斷,一旦退休,一切化為烏有,退休成了“失敗”,由有用轉為無用,如此反差,老年人心理上便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

3)無助感

離退休後,老年人離開了原有的社會圈子,社交範圍狹窄了,朋友變少了,孤獨感油然而生,要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無助和無所適從。

4)無望感

無力感、無用感和無助感都容易導致離退休後的老人產生無望感,對於未來感到失望甚至絕望。加上身體的逐漸老化,疾病的不斷增多,有的老年人簡直覺得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油幹燈盡了。

當然,並非每一個離退休的老人都會出現以上情形,離退休綜合症形成的因素是比較複雜的,它與每個人的個性特點、生活形態和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係。

影響離退休綜合症的社會心理因素主要有:

1)個性特點

平素工作繁忙、事業心強、好勝而善於爭辯、嚴謹和固執的人易患離退休綜合症,因為他們過去每天都緊張忙碌,突然變得無所事事,這種心理適應比較困難,顏老和趙老都屬於這種情況。相反,那些平時工作比較清閑、個性比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現心理異常反應,因為他們離退休前後的生活節奏變化不大。

2)個人愛好

退休前除工作之外無特殊愛好的人容易發生心理障礙,這些人退休後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變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陰暗抑鬱。而那些退休前就有廣泛愛好的老年人則不同,工作重擔卸下後,他們反而可以充分享受閑暇愛好所帶來的生活樂趣,有滋有味,不亦樂乎,自然不易出現心理異常。

3)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不良,不善交際,朋友少或者沒有朋友的人也容易引發離退休障礙,這些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苦悶,煩惱無處傾訴,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相反,老年人如果人際交往廣,又善於結交新朋友,心境就會變得比較開闊,心情開朗,消極情緒就不易出現。

4)職業性質

離退休前如果是擁有實權的領導幹部易患離退休綜合症,因為這些人要經曆從前呼後擁到形隻單影、從門庭若市到門可雀羅的巨大的心理落差,的確難以適應。其次,離退休前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也易患此症,他們如果想再就業往往不如那些有技術的人容易,個案2中的趙老就是因此而苦惱的。

5)性別因素

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難適應離退休的各種變化。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內”,男性退休後,活動範圍由“外”轉向“內”,這種轉換比女性明顯,心理平衡因而也較難維持。我們上麵列舉的兩個案例都是男性。

【心理處方】

離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是老年期開始的一個標誌。從前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離退休障礙是一種心理方麵的適應障礙,它表現為老年人生活習慣的不適應、人際關係的不適應、認知和情感的不適應等等,這些適應障礙究其實質,就在於離退休導致了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他們從職業角色過渡為閑暇角色,從主體角色退化為配角,從交往範圍廣、活動頻率高的動態型角色轉變為交往圈子狹窄、活動趨於減少的相對靜態型角色,對於部分曾是領導幹部的老年人來說,還從權威型的社會角色變成了“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角色的轉變,也就是說新舊角色間出現了矛盾和衝突,那麼,老年人的離退休綜合症就由此產生。

因此,要預防和治療離退休綜合症,老年人就應該努力適應離退休所帶來的各種變化,即實現離退休社會角色的轉換。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1)調整心態,順應規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離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既是老年人應有的權利,是國家賦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項社會保障製度,同時也是老年人應盡的義務,是促進職工隊伍新陳代謝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須在心理上認識和接受這個事實。而且,離退休後,要消除“樹老根枯”、“人老珠黃”的悲觀思想和消極情緒,堅定美好的信念,將離退休生活視為另一種絢麗人生的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2)發揮餘熱,重歸社會

離退休老人如果體格壯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長的,可以積極尋找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麵發揮餘熱,為社會繼續做貢獻,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麵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實起來,增進身體健康。當然,工作必須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要講求實效,不圖虛名。

3)善於學習,渴求新知

“活到老,學到老”,正如西漢經學家劉向所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一方麵,學習促進大腦的使用,使大腦越用越靈活,延緩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麵,老年人要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社會變遷風起雲湧,老年人要避免變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強學習,樹立新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4)培養愛好,寄托精神

許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業餘愛好,隻是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退休後正可利用閑暇時間充分享受這一樂趣。即便先前沒有特殊愛好的,退休後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些,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寫字作畫,既陶冶情操,也可鍛煉身體;種花養鳥也是一種有益活動,鳥語花香別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氣功、打球、下棋、垂釣等活動都能使參加者益智怡情,增進身心健康。

5)擴大社交,排解寂寞

退休後,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縮小,但老年人不應自我封閉,不僅應該努力保持與舊友的關係,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建立新的人際網絡。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開拓生活領域,排解孤獨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與家庭成員間也要建立協調的人際關係,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6)生活自律,保健身體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離退休後也可以給自己製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按時休息,適時活動,建立、適應一種新的生活節奏。同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戒除有害於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適合自己的休息、運動和娛樂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為目的的生活方式。

7)必要的藥物和心理治療

老年人出現身體不適、心情不佳、情緒低落時,應該主動尋求幫助,切忌諱疾忌醫。對於患有嚴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離退休綜合症的老人,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藥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療。

6、如何治愈更年期綜合症

女性在40餘歲、男性在50餘歲以後,就逐步進入了更年期。一部分男女由於身體機能的衰老,開始出現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的一係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更年期綜合症。男性由於類固醇激素減少不如女性明顯,更年期症狀較輕微,而女性表現出的症狀較重,時間也較長。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每年因更年期綜合症引發重大疾病的婦女高達800萬人,對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及家庭幸福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正確認識和調適更年期綜合症對於每一個中年人都有重要的意義。

【專家診斷】

女性更年期綜合症是指婦女在絕經期或其後,因卵巢功能逐漸衰退或喪失,以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代謝障礙為主的一係列症候群。更年期綜合症多發生於45—55歲之間,一般在絕經過渡期月經紊亂時,這些症狀已經開始出現,可持續至絕經後2—3年,僅少數人到絕經5—10年後症狀才能減輕或消失。更年期是每個婦女必然要經曆的階段,但每人所表現的症狀輕重不等,時間長短不一,輕的可以安然無恙,重的可以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會發展成為更年期疾病。短的幾個月,長的可延續幾年。更年期綜合症雖然表現為許多症狀,但它的本質卻是婦女在一生中必然要經曆的一個內分泌變化的過程。

女性出現更年期綜合症的原因是:一方麵,生理上的變化有卵巢功能的衰退,分泌雌激素和排卵逐漸減少並失去周期性,直至停止排卵。隨著生理的改變,婦女可能出現一些心理上不適反應,如情緒不穩定、記憶力下降、多疑、多慮和抑鬱等。

另一方麵,這個時期的婦女麵臨一些社會問題,如職業困難、離婚、父母疾病或死亡、孩子長大離開身旁等,這一切都給她們帶來精神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幹擾了她們的生活、工作及其與他人的關係。她們常覺得自己變老了,不喜歡參加公共活動,對家人容易發脾氣。出現這些情況,如果得不到社會和家人的理解,很容易導致家庭矛盾,甚至危及婦女的健康。

女性在進人更年期之後,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最多見的症狀是多疑。一些婦女在年輕時的個性特點並非如此,但到了更年期卻會逐漸出現。婦女的多疑心態會嚴重地影響人際關係。為此,這些婦女也很苦惱,周圍的人也難以理解和接受。多疑心態的表現多種多樣,在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表現也不完全一樣,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無端聯想

對別人的某些行為和動作作盲目聯想。有時幾個同事在一起輕輕地議論某件事,正巧某位更年期婦女走過,他們停止了議論或突然發笑。盡管這些人議論的事與她毫無關係,但這位婦女馬上會敏感地聯想到他們在背後議論她,心中的不平衡馬上膨脹,情緒立即會激昂起來。

(2)盲目懷疑

尤其對一些涉及其自身利益的事無端地盲目懷疑,如晉級、加薪、分房中的一些決策沒有滿足其本人的願望時,她們就會盲目懷疑,既可以懷疑領導班子、人事部門中有什麼人在背後作怪,甚至扳著手指將這些領導幹部逐個“排隊”,也可能懷疑同一部門的人員是否在背後打過小報告,“攪掉了我的好事”,一旦認定,憤恨之心就會急劇上升。

(3)感知覺過敏

過分的敏感把發生在周圍的一些不愉快事件強行與自己聯係,聽了風就是雨。聽說同齡婦女生癌死亡,馬上會聯想到自己可能也會有同樣的下場;在家裏,孩子放學後晚歸,會聯想起路上是否發生車禍;有女同誌往家裏掛電話或愛人晚歸,聯想是否有第三者。

(4)特別關注流言蜚語

在一些單位裏,總有一些人喜歡傳播小道消息,或是流言蜚語,某些更年期婦女就是這些傳播的積極參與者和受害者。當流言蜚語被誇大、失實時,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對更年期婦女來說,又是一種惡性刺激。

男性更年期綜合症是指男子從中年向老年過渡階段中,部分人出現煩躁不安、神經過敏、頭痛失眠、性欲減退等症狀。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男性也有更年期,通常在48—60歲之間發生。男性更年期綜合症是由性腺發生退行性改變,使雄性激素如睾酮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從而引起一係列生理病理改變。這種改變程度因人而異,有的毫無感覺,有的則因為機體的調節不平衡或適應能力較差及雄性激素少,表現出以植物神經係統紊亂為特征的一係列症狀。

女性更年期已為人們所熟知,而男性更年期則常被忽略。男性更年期綜合症比女性出現晚,一般在48—60歲之間,其發生的程度也比女性輕,常被誤診為“神經衰弱”。主要表現為:抑鬱、焦慮、猜疑、心悸、心律失常;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脹;失眠多夢、健忘、易激動;性欲減退、陽痿、早泄、遺精;體胖、發白稀疏、齒鬆易脫。

已有大量證據表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男性,有抽煙、酗酒、夜生活豐富等不良生活方式的男性以及缺乏體育鍛煉、工作壓力大的男性,都較其他男性更容易提前進入“男性更年期”。

據醫學研究表明,更年期綜合症發作症狀較為明顯的人群中,男女人數比例為1.5:8,其中女性人數又占同齡期女性的10%~30%。因此,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隻要注意自身保健,均可安然度過更年期。

【心理處方】

1)在心理上,要認識到這隻是一個人生的必然階段,因此要調整好心態、穩定情緒、樹立信心、建立和睦的家庭和人際關係,同時要積極投身於自己喜愛的事業並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2)在飲食上,要提倡合理營養,飲食以低鹽、低糖及低脂肪食物為主,但又要保證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及足量的纖維素及礦物質的攝入。

3)要堅持鍛煉,以保持骨骼韌帶的彈性和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和靈活性。同時,還要保持適度的性生活,有利於生理與心理的健康,防止早衰。

4)生活要有規律,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

7、如何消除失業綜合症

失業(下崗)所引起的焦慮,自卑,消極心理會使患者陷於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中不能自拔。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形成“失業綜合症”。冶療該症關鍵是“自我調節”,要積極調正自己的不良情緒,這是緩解“失業綜合症”的關鍵。

【專家診斷】

失業在我國是市場經濟改革以來產生的新現象。對於部分中年人來說,他們已經適應了沒有競爭壓力的環境,一旦失業後不容易很快適應這一現實。同時由於中年人家庭負擔比較重,有贍養老人、撫育孩子的任務,失業會使得中年人的經濟狀況惡化,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容易處於沮喪、焦慮、緊張、抑鬱的心理狀態。這時,如果沒有得到社會和家庭的積極引導,很容易產生失業綜合征。

失業綜合征的具體表現:

(1)把失業(下崗)的原因歸結於社會和企業,對其產生了不滿情緒,同時在心理上出現了對家庭的內疚感。

(2)認為失業(下崗)是自己的無能,整天陷入了抑鬱和苦悶之中,從而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自已處處不如別人,以至於不願與人交往。

(3)失業(下崗)後,不願再找工作,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從而對今後的生活失去信心。借打牌,吸煙,喝酒等不良嗜好打發時間,脾氣日益暴躁,從而導致焦慮心理。

(4)失業(下崗)後,一蹶不振,生活失去規律,食欲不振,經常會有失眠,多夢,心悸,心慌等症狀出現。

失業(下崗)引致的焦慮心理是一種對危險或威脅的預料不明而引起的無方向的喚醒狀態,如不及時治療,久而久之會誘發其它病症。故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處方】

磨礪堅強的性格。性格決定人的命運,一個人能力再強,但是性格有缺陷,就會影響他能力的發揮。同樣,隻要一個人具備堅韌的性格和不被困難所壓倒的精神,那麼任何打擊,任何磨難都不會使他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調整良好的態度。在一般情況下,失業會產生沒麵子、抱怨命運不濟、消極、剛愎自用、自暴自棄等消極心理,表現為沮喪、抑鬱、不能麵對現實、怨天尤人。但是如果沒有從行動上來改變自己,就會陷於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中不能自拔。成功者善於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不回避或歪曲現實。隻有拋棄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的心理,樂觀生活,積極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才是緩解失業綜合征的關鍵。

建立自信。失業者首先要戰勝自卑,充滿自信,相信自己的智力、才能和判斷。因為如果事情沒開始就先打退堂鼓,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怎麼能要求別人重視自己?隻有戰勝自卑,才能實現超越。擁有了自信,便擁有了成功的開端。

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正視眼前的現實。麵臨失業的危險,要能夠坦然麵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擁有這種積極的心態,就能擺脫不良心理的束縛,把注意力引導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再就業這方麵來,從而發掘出很多以前自己也沒有認識到的潛力,找到一條成功的再就業之路。

越挫越勇。失業永遠不會壓垮人,隻會使人變得更堅強。因此無論是從零開始的創業者,還是重新找到工作的再就業者。都會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對工作盡職盡責,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從而也找回了自尊,實現了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