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調整“工作狂”心理
據專家統計,不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工作狂”(workaholic)的人數都在不斷增加。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日本增加了7成,在中國也增加了至少4成。以前,在日本、中國等許多國家的詞典中,“工作狂”均被列為褒義詞,或至少不算是貶義詞。不少人(其中多數是企業老板、單位領導)還覺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為本企業或本單位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而且為同事們樹立了模範的榜樣,故多數“工作狂”往往被評為“先進典型”,成了“骨幹”或“紅人”。但美國心理學家斯賓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屬心理變態,在各單位的低、中級管理人員中尤為常見。
【專家診斷】
“工作狂”與對工作有熱情者有本質區別———前者往往並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難從工作中得到快樂,而隻是拚命地工作以求某種“心理解脫”,此外他們在工作中還常常強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現問題或差錯便羞愧難當、焦慮萬分,卻又將他人的援助拒之門外;而後者則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從工作中能獲得巨大樂趣,出現失誤時既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懊惱不已,相反卻會聰明地修正目標或改正錯誤,同時也注意與同事和上司協調、配合,因而人際關係相對融洽。考核顯示,盡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後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都明顯不如後者。
科學家研究發現,工作狂和酗酒一樣,其實是病,現在很多人遭受種病的困擾。如果從工作狂為生計而工作的觀點看,他們這種瘋狂的工作狀態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工作狀態對心理、生理都沒有好處,對家庭生活也沒有好處。如果一人知道自己是工作狂,並且很清楚自己是在通過工作逃避生活的煩惱,那麼工作狂是可以治愈的。用工作方式逃避生活的煩惱,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所以這種方法不可取。遭受這種疾病困擾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許多心理專家認為這些人經常感到憂慮,他們不能把工作委托給別人,而且幻想他們能夠在任何時候控製局麵。為避免這種疾病,首先應該鼓勵家庭成員關心工作狂。工作狂的問題之一是他們很難分清努力工作與沉溺在工作中的區別。一個努力工作的人是熱愛工作的,而工作狂是依賴於工作的人,是工作的奴隸。努力工作的人會給自己休息時間,但工作狂不會。這也正是兩者的區別。
工作狂並不是從小就喜歡工作,而是因為這些人心理出現了問題。在家庭中,即使是一個懶惰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進工作中,繼而成為工作狂。對未來憂慮者、孤獨者,如果經常與朋友或家人交流,就能夠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從拒絕感情這一方麵來說,工作變成了他的保護傘。所以,“醉心於工作”不僅讓愛人感到失望,也有可能加大與孩子們的生疏感,最嚴重的能導致夫妻雙方關係破裂,直至離婚。
公司老板可以用另一套方法對待屬於工作狂類型的員工。對老板而言,他們比其他人便於管理和控製。工作狂對待工作的原則與其他員工存在明顯不同。一位員工說:“我的工作量的多少取決於身體條件,隻有在這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才接受超負荷工作。也就是說,我的工作強度不以賣命程度為標準。”工作狂通常比其他人離開辦公室的時間更晚,並且把這作為責備其他人的理由。
工作狂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⑴真正熱愛自己的工作,以此為樂,樂此不疲,激情不減。
⑵沒有營造起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要麼因為客觀原因兩地分居家人不在身邊,要麼缺少與工作徹底無關隻為愉悅身心的興趣愛好,生活單調乏味,隻有同事沒有朋友,不得不從工作中尋找樂趣。
⑶把工作當做逃避手段。這樣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種苦惱、不滿或自卑,為了逃避或者忘卻這些令人傷神的事,隻好瘋狂地投入工作,他們隻有在忘我工作時才能體會到自信和快感。剛剛失戀的人也很容易成為這樣的工作狂。
⑷不太容易相信別人的人。這些人事無大小都要自己一個人來完成,所以必須超時工作。所以,這些人永遠都不能夠放假,因他一直會擔心公司如果沒有他,這些工作怎麼辦?
⑸以不停的工作建立自信者。
其實,所有類型的工作狂-不管是本身是有自信,或是高度自信,還是缺乏信心的人,都存有一個共同點,既是這些人都很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才幹,想滿足自己對於榮譽成就感的需求,強烈希望自己被認同。所以,他們把生命的價值完完全全隻寄托在工作上。對他而言,生命的唯一價值就是工作的成就(這也是他生命的支持點),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事物,包括他的個人生活。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讓人變成工作狂,但這種工作狂並非自願性質,即是上班族受到整個環境的氣候影響,即他們進去了一家以唯勤“上岸”,力爭上遊為企業文化的機構任職,在這大環境催促之下,大家都必須長時間努力地工作!
“工作狂”具有以下十大心理特征:
1)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關鍵的特征,因為解決問題控製了生活的所有其它方麵。而解決問題是通過在工作中失去自我來實現的。於是,“工作狂”的生活變成了“為了工作而工作”的自我沉溺;
2)否認現實:在組織中,一些個人屏蔽或者拒絕聽不好的真實的信息或者分析。在組織層麵,否認可以是保密或者不能討論工作的某些方麵。否認是封閉係統的一個關鍵特征;
3)完美主義:這些上癮的人沉迷於為不可能達到的完美狀態而奮鬥。不像為一種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而努力,他們相信存在一個完美的產品或者某種組織形式。錯誤是不能發生的,因為它與完美相抵觸。因此,錯誤並不被用來當作學習或者信息的來源;
4)外部證明:自我意識是由外部決定的,從其他人的感覺產生的。這就導致難以辨別自我和他我的界限。
5)非此即彼:非此即彼的思考方法是一個上癮的人的主要特征來源。當選擇變成或者…或者(而非既…又)時,它就在複雜的現實中創造出一個簡單的假相。對於上癮的人來說,這兩個選擇是不相容的,因此在兩者間轉換時不會進行聯係或者整合。這種轉換經常在某些方麵表現為超負責任,而在其它方麵表現為超不負責任;
6)過於認真:太把自己當真會導致孤獨感及無能力與他人聯絡。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過於認真,那就難以信任別人。因此盡可能避免授權,同時進行過多的時間安排。
7)對於不可控因素過度反應:上癮的人經常對他們無法控製的變化過度反應。工作狂需要控製結果,因此對不可測或者模棱兩可的狀況感覺不舒服。“他們試圖消滅不可預測及可變的,通過工作過度計劃及過度組織,希望情況是可預期、持續的、因此也是可控的。他們不能變得自然或者靈活,因為對於失去控製的恐懼實在太大了
8)忽略衝突:衝突或者被避免,或者在產生以後不被提及。他們不能直接處理衝突,因為它表現出差異而且要求高層次的自我意識及他人意識;
9)害怕失敗:害怕失敗與害怕失去控製相聯係。恐懼比成功的欲望更能夠驅動工作狂,而對失敗的恐懼影響著工作狂的選擇;
10)暫時的失明:上癮的人不注意他們的環境、他人、甚至他們自己。這種狀況不僅使他們缺乏對現實狀況的眼光,還使他們對今天的事情如何與過去和未來相聯係失去判斷力。他們不能辨別整幅圖畫。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隻是非常短期的焦點,使他們失去對更廣泛背景下的行動的主意。
由於以上的狀況,企業失去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經常對組織造成明顯甚至是致命傷害。而對於個人來說,“工作狂”症狀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我們在各種社會活動中發現,企業的領導及中高級經理是心理壓抑的高危人群,而且往往是越優秀的人隱性抑鬱問題越多(表麵很風光,但是較多交流就會發現他們的嚴重心理問題)。中高級經理人的問題已經造成了社會及企業財富的大量隱形流失,有的直接導致企業的艱難局麵。
在黑莓、筆記本電腦、手機大行其道的今天,要區分工作狂與隻是正常完成工作的人可能有點困難。而且,很多工作狂並不知道自己是工作狂,即使出現身心疲憊、睡眠異常、壓力感倍增等感覺也“執迷不悟”。
從以下五個症狀就可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工作成狂。
第一,一心想著工作,即使在家裏或是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是如此。
第二,不願向其他人授權,因為他們需要一種控製感。
第三,忽視生活的其他方麵,因為工作狂永遠都是把工作排在家庭與私人生活的前麵。
第四,或者將生活的其他方麵融入工作,因為對工作狂而言,休閑與工作沒有界線。他可能會把與朋友的私人關係轉變為業務合作夥伴關係,甚至讓自己的妻子擔任秘書。
第五,“偷偷摸摸”地工作。與其他癮一樣,工作狂在麵對自己的工作癮時,常常試圖隱藏它,不想讓別人知道。如果你發現自己需要為此而向他人撒謊時,就說明有問題了。
【心理處方】
心理學者就怎樣才能阻止工作狂超常投入工作的問題,給予以下幾點建議:
享受生活瞬間的樂趣。工作狂應當學會如何享受偷懶所帶來的樂趣。剛開始的時候要留意一下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例如如何使一個孩子在起步階段提高素質,太陽是怎樣越過地平線落下山頭的,或者試著花比平常吃正餐多兩倍的時間寵愛一條狗等。看電視的時候應有意識地讓自己什麼也不幹,學會忽視一些事情的方法。
忘記最喜歡的習語,例如“我之所以不停地做事,全是為了孩子、妻子以及父母生活得更好”等。另外在工作之前,工作狂不妨先想想工作是為了滿足生活樂趣,或者長時間工作會使家庭關係破裂等生活不幸,然後問問自己哪一種選擇值得自己付出。與此同時,權衡一下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與家庭的關係。
調節自己的認知。有這樣症狀的人往往具有很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所以,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不再把工作視為自己人生價值的惟一表現,注意事業與家庭之間的平衡。
要有意識地減輕工作壓力。自己不妨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先將自己現時的所有工作項目和工作時間一一寫明,然後考慮哪些可以完全放棄,或至少暫時放棄,哪些可交由他人或與他人合作完成,訂出新的工作日程表。
要注意勞逸結合。培養一些與工作不搭界的業餘愛好,在8小時之外給自己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動。如能接受心理醫生的科學治療,情況會更好些。
“工作狂”的心理問題,患者自己一般感覺不到,周圍的人也不會指出,很多發展成憂鬱症才來接受治療。不過,如果患者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強,能夠將對工作的熱情持續下來並保持效率,這樣的人還常常是成功者。對於不善於調節的人,則需要治療,給他們安排出一段專門的休息時間。
“工作狂”患者還可以通過體育鍛煉、聽音樂等方式放鬆大腦,讓患者明白,工作要有鬆有弛,在創造生活的同時,還應該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