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心理疲勞綜合征(2 / 3)

她們所說的這些正是心理疲勞綜合征的表現。

2過高的期望值。隨著社會競爭激烈程度增加,就業形勢嚴峻,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急切,廣大學生對社會和家庭過高的期望值望而生畏。據某學校初一某班調查統計,該班90%的家長為農民,此外,經商的占6%,其餘的占4%。有60%的家長對孩子提出的奮鬥目標是考重點中學。特別是近幾年學校計劃外招收的學生(簡稱“計外生”)的大量湧入,使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而學校往往用同樣的方法、同樣的目標、同樣的衡量標準要求他們。加上家長又希望他們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學,致使他們聞而生畏,望而卻步,學習信心減退,看不到希望,從而形成了一種灰心的心理狀態。

案例2徐某某,女,12歲,某初中一年級學生,獨生女。其父親是機關幹部,母親是某單位的會計。徐某某從小酷愛學習,遵守紀律,聰明溫順,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是父母疼愛的“掌上明珠”。但父母和教師對該生的期望都過高,要求也過嚴。父母要求女兒門門功課必須在95分以上,有時數學考了98分,在班裏名列前茅,父母仍不滿意,認為丟掉那2分太不應該。對於孩子的業餘愛好,父母也抓得很緊,目標是“琴棋書畫”樣樣通。他們請人教孩子學習電子琴,又托人安排孩子參加少兒書畫培訓;父親略通棋術,抽空便教女兒下圍棋、下象棋,時間給女兒安排得滿滿的。教師對該生的期望也很高,經常以這個學生的作文為範例,在全班進行講評。由於父母和教師的過高期望和要求,徐某某的心理壓力很大,學習更加刻苦用功,絲毫不敢懈怠。但從小學五年級下學期期末開始,徐某某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有時一拿書本就覺得頭痛,課堂上有時也感覺腦袋發緊、發脹,不舒服,晚上睡覺時則常有失眠現象發生。

3某些理論與現實的反差現象。由於中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較膚淺,認識思維上存在片麵性。他們往往從身邊的個別現象和社會陰暗麵看問題,他們感覺不到刻苦學習的重要,體會不到遵從教誨的必要,對學校、書本的教育產生了懷疑、厭倦,甚至逆反心理,出現意誌上消沉、行為上消極而又無法自我解脫的現象。

4中學生存在不良的心理品質。我們的普通教育正經曆著一個艱難的“轉軌”時期,社會、學校、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某些方麵的滯後甚至殘缺,使中學生出現依賴性強、耐挫力差,孤芳自賞,寬以待己、嚴以責人等不良的心理品質,以致行為上難以適應社會變革。

第三節心理疲勞綜合征的預防和調節方法

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家長,我們在了解分析了中學生心理疲勞綜合征產生的原因後,除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外,還應及時了解滿足中學生心理上許多正當的發展需要,調節和培養中學生的健康心理。中學生的心理需求具體有:

1肯定的需要。善於肯定自己是一種美德,希望別人肯定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中學生的自我發展,正處在模仿和探索時期,其行為的價值要受到師長或同學們肯定方能體現。積極的肯定能使他們獲得成功和滿足,帶來愉快和欣喜,鼓舞著新的行為,萌發新的期待。特別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肯定得越及時、越具體,越能引發內驅力。可是我們在工作中總是批評多於肯定,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學困生的點滴努力、細微進步,使他們常常處在失望、孤寂、自責之中。有位留級生,外語考試隻有7分,第一次作業老師表揚他字寫得好看,這使他非常高興,後來外語作業一次比一次認真,老師也時常肯定他,到期終他得了68分。可是接任的老師卻批評他“讀了兩年還不如別人讀一年”,這極大地刺傷了他。他抱怨後一位老師:“她一點都不關心我!”現在他的成績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況。可見對學生來說,獲得肯定對他們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