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主的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自我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成人感”的出現,中學生在潛意識中希望與父母、老師平等交流,希望自我的主張、觀念、興趣能得到讚同,以實現存在的價值。如果我們無視這一點,動輒絮絮叨叨,管頭管腳,以居高臨下之勢喝道:“誰聽誰的?”這是最遭學生反感的,最易引起其消極、煩躁、逆反的心理。優秀的老師和家長總是采用“商量”的方式,體諒他們、信任他們、愛護他們,讓他們在自主的實踐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3參與的需要。生理的劇變和心理的發展,使中學生從體格到意念都感到自己是強有力的新生的一代,活潑自信、躍躍欲試。可我們許多老師不給予他們機會,或者沒有精心選擇機會,過高、過低地要求不適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參與能力。有些家長對子女試圖參與家庭、參與社會生活的嚐試一概拒絕,唯恐耽誤學業。事實上不少中學生對於外界事物從物質到知識到思想都是一台“消化”的機器,如果他們的參與需要受到極大的壓抑,其結果是有的人將深深關閉心靈的大門,變得冷漠、挑剔;有的人躲避家庭和學校,在不良行為中使參與欲獲得滿足。
4輕鬆的需要。中學生的心理雖在發展,畢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遠遠不及成人,長期的緊張和焦慮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調。因此,對學生學習生活時間的安排上應張弛有度,以減輕精神疲乏。教學內容的要求應靈活些,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教育的態度應和藹可親一點,切忌突然襲擊的考試,切忌強調“這一點很難,學不好就會怎樣怎樣”。要讓每個學生都相信自己能完成學業,讓每個人都盡自己的能力取得好成績。此外,學校的集體活動應更豐富一些,環境布置更美觀一些,這些都能促進學生輕鬆愉快心理的滿足,使持久的學習成為可能。還有關鍵的一點,要消除學生的緊張、焦慮,首先是教師、家長要放棄過高、過嚴的期望值。
5親善的需要。人需要集體,在一個良好的集體中,個人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會成倍增長;同時,良好的集體行為,也會對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可是這種需要的積極意義往往被我們忽視了。有些學生由於暫時的落後與自卑而產生孤獨感,疏遠集體,情緒低沉,而我們常常讚賞“關起門來用功”的做法,忽視學生人際關係的溝通、調整。有時連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情感的維係也極度脆弱。當一些學生同集體、師長親善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之後,他們便會轉而投向心態類似的青少年,向後者尋求認同,使種種心理疾患極快地傳染開來。
6多元發展的需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分為八種類型,並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按照這個理論:學生隻有差異,沒有差生。這一論斷必然挑戰傳統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它要求我們從過去關注學生的“智能”有多高轉變為探究學生的“智能類型是什麼”,“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這給不同層次、不同誌向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促進每個學生達到自己的優秀,可以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各種類型、多個級別的適用型人才。這也會極大地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能使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強。當然這也要求我們的學校和老師改變傳統觀念,改革對教學的評價體係以及教學科目設置、內容設計等,與之配套。
以上所列這些需要都是中學生正當的發展需要。如果我們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能從滿足這些需要出發,如果我們的思想工作都能透過其行為發現某一需要的匱乏,因勢利導,必然十分有助於消除中學生的心理疲勞症狀,有益於他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