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學生雖然都出生於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後,但大多數學生並沒有跳出生活的小天地,有相當數量的人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往往受到家人過多的寵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早在學前階段就教孩子學外語、彈鋼琴、學繪畫、背唐詩……,繁多的“學業”,幾乎將孩子天真爛漫、敞開胸懷接受大自然和社會影響的機會全部擠掉,局限的童年生活又容易形成他們生活的簡單和認識上的人為定向。在狹小單調的空間裏,他們缺乏和同齡小夥伴群體嬉戲、追逐、遊玩的時間,缺乏與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學習機會,更缺乏生活學習上可以比較、學習的對象和榜樣,暴露出來的缺點和弱點得不到及時糾正。因此,很難培養出他們“謙讓”、“愛別人”、“互相幫助”、“與別人合作”等精神。他們也不懂得與別人分享樂趣,心目中隻有自己,極易形成唯我獨尊的狹隘、自私的性格。
入學之後,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帶來的雙重壓力使孩子的目光中隻有創“高分”、爭“第一”。為了它,有些學生放棄班務工作、課外活動、家務勞動,放棄了同學之間的互相交往,放棄了正常的休息時間……總之,為了不辜負家長和老師的期望放棄一切,最後隻能退縮在作業、練習、書本之中。進入中學後,升學競爭和就業壓力的增大,更加劇了他們學習生活上的壓力,承受的是來自多方麵的重托,麵對的是指揮棒下的頻繁考試而不得不一頭紮進書山題海之中。長此以往,學生知識結構殘缺、眼界狹窄、人情冷漠、心情抑鬱,心理處於失衡狀態。而為取得高分數所付出的全身心努力,又使他們極為擔心失敗,害怕挫折。為此,他們嫉妒超過自己的人,敵視與自已展開競爭的人,一方麵為維護自己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形象而表現出自負;另一方麵又為自己現實中的不完美而深感自卑。為掩蓋自己的欠缺而自我封閉,為防止別人的進步對自己構成威脅與傷害而擔憂、猜疑……他們雖然竭盡全力,長期經受多種矛盾、衝突的煎熬,也總達不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於是身心失衡,必然產生認識上的片麵和行為上的偏激。
2受家長的性格特點的熏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社會意識、道德觀念、做人準則首先通過家庭影響兒童性格的形成。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賞罰褒貶,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思想、作風、接物待人的態度對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選擇性的兒童來說,起著性格上的奠基和導向作用。例如脾氣暴躁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性格古怪,易於發怒,喜好鬥毆;在有賭錢打牌、抽煙酗酒、不修邊幅等不良生活習氣的家長教育下的孩子,往往懶惰、散漫,看重投機取巧。一個人如果從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家庭裏,接受父母所謂“為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教育,那麼長大後心胸狹隘也就不足為奇了。
3社會發展中的負麵影響。國家在改革開放中,大力提倡發展社會生產力,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然後達到共同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現象;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出現了官商勾結侵害國家資源和財產,偷漏國家稅收等違法現象;同時,社會還存在不公平、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廣大青年學生受社會各種消極現象的耳濡目染,必然會產生對社會認識的偏見,自私、唯利、狹隘認識等錯誤意識就必然侵蝕著學生單純、稚嫩的心靈,阻礙他們的健康成長。
4過多保護的弊端。中學生平時受父母和老師保護較多,缺乏社會生活的鍛煉,缺乏獨立思考、計劃、安排的機會。過多的包辦代替使學生的思維認識麵受到限製。初次遇到問題,學生容易把問題想得過於簡單,把解決問題的過程想得過於順利,以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參與實踐,免不了出現貌似“果斷”的言語和行為以及事與願違的結果。由於缺乏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雖快卻不準,往往帶來挫折和失敗,而平時養成的事事爭第一、處處要讚譽的好勝心理又使其在害怕老師的失望、同學的嘲笑和家長斥責的同時,不得不打腫臉充胖子。其結果是產生緊張、焦慮,甚至恐懼心理。有的人還把責任推給別人,強化了缺陷思維認識。有關專家在一次對全國近3000名大、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4273%的學生“做事容易緊張”,5592%的學生“對一些小事情過分擔憂”。這都說明了學生由於見識少,閱曆淺,認識偏激,把挫折、困難擴大化,導致害怕失敗的脆弱、狹隘心理。最近我們課題組對瀏陽市第八中學高中一、二年級部分學生問卷調查表明,存在狹隘心理問題的學生達到287%。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切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