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狹隘心理(3 / 3)

第三節狹隘心理的克服方法

中學生狹隘心理的形成原因有社會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有小學教育的不良刺激。但我們不能倒轉曆史,重新接受“完美的”家庭和小學教育,隻能從實際出發,立足現實,把握中學教育這一關鍵階段,力求糾正和克服中學生的狹隘心理。其方法有:

1加強做人的教育。中學階段是人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也是人生觀定型的關鍵時期,不但要使學生懂得學會知識、學會生活、學會勞動的重要,更要使他們懂得學會做人的重要。要使學生明確,一個人活在世上,就要挖掘生命的潛能,為社會做貢獻,給別人、給後人留下點有價值的東西。要使其認識到:有了遠慮則無近憂。把眼光放得遠一些,自己的得失就算不上什麼了。要引導學生把眼光放遠,心胸拓寬,明白隻有事事從長遠考慮,處處以集體為重,對整體、全局有利的人和事就能容忍和接受;隻有勇於關愛他人、報效祖國的人才會得到社會的回報。總之,要引導學生把眼光從狹隘的個人小圈子移出來,拋開“自我中心”,懂得這樣才不會遇事患得患失,“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

2糾正錯誤傾向,實施素質教育。困擾學校教育的“魔方”是片麵追求升學率,它不但使老師不堪重負,同時造成學生“唯書是背”的心理定勢。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學生們死讀書、讀死書,知識麵窄,思維僵化,久而久之習慣於以書本知識代替一切,對社會生活、人際交往中彈性較大的事情也機械地對照書本知識去要求、衡量和評價,從而產生偏激的認識。大學連續擴招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麵本可改觀,片麵追求升學率的“魔方”又在蠱惑著“進重點,爭名牌”,仍然導致學生出現互相嫉妒、彼此敵視的不良心態,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際交往。隻有切實貫徹執行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勞幾方麵同時對學生施加影響,真正全麵提高人的素質,才可避免上述弊端,克服學生狹隘心理,維護其健康心態。

3豐富自身知識。人的“心眼”與其知識修養有密切關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一個人知識多了,立足點就會提高,眼界也會相應開闊。此時,就會對一些“身外之物”拎得起、放得下、丟得開,也就不會為一些生活小事斤斤計較。當然,滿腹經綸而心胸狹隘的人也有,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有害於修養,隻能說明我們應當言行一致。因此,經常指導學生讀一些道德修養和人際交往方麵的書籍,組織開展讀書討論會、創新設計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指導他們進行和諧的人際交往,對於矯正其狹隘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家長擔負著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在對孩子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影響著子女的性格。因此,家長要給子女提供模仿的榜樣,必須首先優化自己的性格,給子女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家庭教育方式力求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培養子女誠實、開朗、團結友愛,親善友好的優良性格。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不斷邁向小康社會,既要保證孩子的必要生活條件,又不能使他們滋生養尊處優、不思進取的糊塗思想;既要使他們樹立競爭意識與忘我勞動的觀念,又不能使他們形成個人欲望膨脹、唯利是圖等狹隘的人生觀。當然這是一件難以處理好的事,但它又是廣大家長必須麵對的不可回避的教育任務。

5加強交往,擺正自我位置。前麵已經分析,狹隘心理往往是與“個體與環境間缺乏交流”相關的。交流的缺乏,導致心胸的狹隘;而狹隘的心胸,又造成自我封閉,限製交往的開展。如此惡性循環,個性就在狹隘的坐標係中進一步強化。為此,校領導、老師、家長要努力創造多方麵的條件,如開展郊遊,組織討論,增加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家長、學生與社會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擴大學生的交際麵,加深與外界的了解與溝通,使之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增長見識,拓寬心胸。坦誠的態度,寬闊的胸襟,必將迎來各方朋友互通信息,彼此交流,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