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逆反心理(3 / 3)

(3)教與導不能並用帶來的不良效果。隨著我國政治體製改革和經濟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當代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思維方法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變化。這直接衝擊著舊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首先,他們的思維方法和生活意向表現出多樣性,他們願意接受教育,但對學校教師隻強調製度、紀律和絕對服從,而不講清道理,不實事求是的做法極為反感,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意識。隻管教不管導已不奏效。他們對物質生活熱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現實的快樂原則,對社會、個人十分注重效益的兌現,反對講話不算數的行為;其次,他們強調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歡人雲亦雲,不喜歡現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時間,強調自身的價值。麵對這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變化,原有的呆板、單一或高壓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難適應,如果不注意教與導並用,尊重被教育者,實施互動相長,就容易引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帶來不良效果。

根據最近課題組對農村中學生調查研究統計,有明顯逆反心理的人數高中學生占97%,初中學生占114%。

第三節逆反心理的預防和調適方法

通過前麵對中學生逆反心理表現的主客觀原因的分析,我們認為對於中學生逆反心理的預防和調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1加強教育者指導思想的轉變,尊重被教育者。從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既是一對矛盾,又是一個統一體。這是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和目標就是有利於被教育者健康地成長和發展,這和被教育者的願望是一致的。並且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被教育者需要我們的指導,教育者教育指導的作用,又要表現在被教育者的有效消化和不斷提高、健康發展能力方麵,靠單向教育是無法達到其目標的。正確解決這一關係,在指導思想上樹立熱愛教育工作特別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識,就會使我們在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尊重青少年學生、進而才會使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加強感情投入,實施人性化管理。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傾向。有些事情並非順理成章,並非符合科學要求,但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於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學生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都有體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令學生們佩服的是既嚴格要求又關心學生冷暖、有才華、肯出力的老師。如果我們教育者在感情上給被教育者多一些相容,多一些親近,在製定規章製度時多一些人性化,多做出說明,青少年學生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反感的感覺,逆反心理自然就會淡化或消除了。

3重視和利用夥伴群體的感染力。夥伴群體對中學生心理的感染的重要性至關重要,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積極的群體對個體正常心理所產生的是一種推動,消極不良群體對個體正常心理是一種動搖力量。如社會上某些人拉關係、走後門的不正之風,打牌賭博的惡習泛濫等,就是一種消極群體的行為。為此,加強對夥伴群體的正確指導,利用其相互感染的積極作用,及時發現不良風氣並做到盡早扭轉,是防範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夥伴群體中“領袖人物”及能起影響作用者,有效控製和指導更是必要的。

4重視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分析和輿論導向。麵對社會錯綜複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如“粉絲”現象、社會腐敗現象等,中學生往往還未具備正確認知能力,常常是因為受好奇心驅使而進行模仿,難以辨清其實質。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及時、有效、準確地把握這些現象和問題的實質,把它提出來置於被教育者麵前,深刻分析其實質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幫助青少年建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地追隨。這也可預防和消除逆反心理。

5用欣賞和讚美的眼光看待學生。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卻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最渴望他人讚美。讚美是一種鼓勵,在人們心靈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下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同時讚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讓人堅定發展的方向。要改變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多一份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讚美,就可能使搖擺不定的青少年學生跨入健康成長的跑道。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裏是不悅的,粗暴的批評則更會產生一種適得其反的效果。為此,對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多一些讚美和欣賞,是個調適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