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回避心理,即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衝突時,不能自覺地解決矛盾、衝突,而采取躲避方式的心理現象。這一心理問題在中學生中較為突出。課題組最近對瀏陽市第八中學高中一、二年級360名學生調查研究發現,存在此問題的占394%。
第一節回避心理的表現特征
1對正麵教育表示反感,行為消極。中學生的年齡多在12~18歲,個性意識增強,有一定判斷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維尚未完善,還不能辯證地認識和分析事物。特別是對於正麵教育,往往采取反感、回避的態度。例如,在對某初中三年級學生進行思想狀況的調查中,對“你崇拜的偶像”一題的答案,選擇“李素麗”、“任長霞”的隻占181%,而其他選項以港台歌星、影星居多。很多中學生坦言:看報從不看第一、第二版,看電視從不看與政治有關的內容。有的人甚至從心裏就反感樹起來的典型,有的人認為典型離自己太遠。
在學校教育中也經常出現令老師們寒心的場麵:如學生在課堂上或心不在焉,或蒙頭大睡,或偷看小說。當教師和家長與學生單獨談話時,有的學生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或沉默不語。對師生間的談話,同樣表現出明顯的回避態度。有的家長反映每當提出與孩子交談時,孩子便動輒以作業未完成、複習功課緊張等堂皇之辭推托,回避與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產生隔閡。
2自我封閉,不願與人交流。中學階段應該是人生發展思維、培養情趣、廣泛交流、積累知識、鍛煉品質的重要階段。但有部分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不夠好或身體有某些方麵的缺陷的學生更是不願拋頭露麵,對於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與問題不能向同學提出,更不想向老師傾訴;在與同學交流討論時不是不積極發言,就是發言時總是盡量不談及自己及家庭,更不會與同學促膝談心。
3麵對矛盾衝突,退避三舍,害怕承擔責任。中學生有一定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常常缺乏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回避困難便成為一種處理問題的態度。無論是對待學習問題、情感糾葛,還是生活問題,不少中學生寧可選擇逃避。在學生間發生矛盾衝突時,有些學生不提供實際情況,生怕惹火燒身而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
第二節回避心理的產生原因
中學生回避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歸納起來,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麵。
1主觀方麵。
(1)過分自信,掩蓋弱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長期在孤獨而又優越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受到長輩們過分的誇讚和保護,許多中學生非常自信,有的甚至是盲目自信。這種過分自信影響了青年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有的學生常常把自己放在高於他人的位置上,掩蓋自身的缺點和弱點,因而在碰到問題時,不願表現出自己的無能,隻好用回避的方式來掩蓋內心的膽小與空虛。
(2)挫折和失敗帶來的灰心。青少年學生由於自信,敢想敢幹。但麵對社會的複雜性以及在校園學習、生活中碰到的許多問題和困難,他們往往準備不足,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敗使他們心灰意冷。例如有的學生考前信心十足,但成績揭曉後的不理想使他無法麵對,轉而信心減退,不敢麵對問題,查找原因,以利再戰,而是采取回避的做法,其結果是情況更糟。
(3)需求得不到滿足。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人生需求的飛速增長時期,這時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諸多內容。這種需求的增長速度和內容給社會、學校、家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外界對中學生的需求往往不理解,有的甚至一概回絕。這使他們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懷著青春期的衝動、渴望釋放,卻沒有釋放的時間和場合,回避心理便自然產生。
2客觀因素
(1)家庭教育的不當。在多數家庭中,孩子小的時候,往往受到過分溺愛,而孩子大了,特別是諸多方麵不能盡如人意時,家長又過分嚴厲。很多家長對孩子教育不能把握適當的度,對孩子先揚後抑。特別是中學時期,孩子兒時的習慣心理已基本形成,此時又得不到大人的理解,結果往往封閉自己,回避現實,特別是回避家長,形成所謂人人感到困惑的“代溝”。在與孩子產生隔閡後,家長很少反思自己的行為,常常一味地責備孩子甚至體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回避心理越來越嚴重。有些學生采取離家出走的辦法來回避矛盾。
案例8張某,男,8歲,三年級學生。聰明、努力,學習成績好,酷愛畫畫,而且極有美術天分,其作品曾在某市藝術節獲獎。張某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父母比較要強,對孩子要求很高。其父親脾氣不好,張某達不到要求就會打罵張某。張某性格怪異,很難與同學相處,不愛參加集體活動,遇事總采取逃避態度,總以弱者形象出現,稍有不順,就哭鼻子,班幹部無法管理。別人說話重點,不論場合,他便雙膝跪地,向人求饒。這與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
在對孩子的教育教程中,有的家長常用自己當年所處環境條件來進行對比教育,但由於孩子沒有親曆的體會,並不能讓孩子產生激發感情、奮發努力的效果。
(2)校園生活的單調。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學校後,懷著好奇、憧憬的心情,渴望得到豐富多彩的知識和社會生活的經驗,但我們的幼兒園和學校教育更多地側重知識的傳授而缺乏智能的開發。學生每天總是重複著寢室、教室、食堂三點間的活動,拚命地為應付學校老師的要求而忙碌。在這種單調生活中和沉重的升學壓力下,中學生不斷增長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因而厭倦學校生活,產生回避心理。
(3)社會正麵教育相對滯後,政府部門監管不力。作為一個社會人,中學生每時每刻感受著來自社會正反兩方麵的影響。當社會上“兩室一廳”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時,沒有得到社會及時的正麵引導,隻有當大量學生湧入其中,幹擾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時,在學校、家長的呼籲下才采取了一定的幹預措施,但其後政府部門又沒有采取得力的監管措施,致使一部分學生深受其害。一段時間內,社會上彌漫著一股“金錢至上”、“讀書無用”的不良空氣,一部分學生放棄義務教育權利,過早走上社會時,也沒有得到社會及時的正麵教育,即使有一點,也隻是空洞理論,缺乏鮮活的身邊事例。這增加了學校教育的困難,直至貫徹《義務教育法》才得以扭轉,但前麵的損失已無法挽回。
第三節回避心理的矯正方法
中學生的回避心理不但影響了教育的效果,還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矯正回避心理,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麵開展工作:
1貫徹新課程標準,增強課堂教育的吸引力。實踐證明,凡是知識豐富、論理嚴謹、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不論是對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產生極大的吸引力。新課程標準從內容設計到教學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課堂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找到了新的模式和動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堂性質設計多種課型,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堂堂有新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第三,由老師要求學生怎麼學向學生要求老師怎麼教轉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由淺入深、層次遞進的課堂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第四,在教材講解的基礎上,適當拓展知識麵,以滿足中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力爭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使學生對學校教育由吸引到信任,由信任到信服。
2設計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課外活動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良好方式,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不但能學習知識,而且能增長才幹,陶冶情操,豐富社會經驗。具有回避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不願與人交流,因此學校應利用各種閑暇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促進同學間的交流。活動中,應讓學生嚐試自己設計、組織、安排,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但不能包辦代替,越俎代庖。無論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這種願意嚐試的態度都是可貴的。隻要那些不願與同學交流的學生融入集體之中,敞開心扉說話,就達到了活動目的。
3學校與家庭結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學校通過走訪、開家長會及書麵彙報、短信平台等方式與家庭聯係。家長則通過書麵、口頭等方式加強與學校的聯係,而雙方的結合又基於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改變“學校家庭交流即是告狀”的現象,使這種結合成為良好的教育方式,形成對孩子教育的合力。
學校教育以鼓勵為主,從平時的課堂教學到學生的考試考查,從班級的日常管理到學校的獎勵、表彰,形成連貫一致的製度。激勵的方式有很多,小到班會上的點名表揚,大到全校大會上的頒獎,老師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話語都會使學生得到鼓勵。目前學校要求不公布學生分數,不公開排名,設立進步獎,對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有好處的。家庭教育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平等的交談、善意的鞭策,鼓勵孩子進步。要力戒在教育過程中對孩子不恰當的比較和過高的要求。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讓學生學會交朋友,學會傾訴、表達。許多學生看似朋友很多,一旦碰到問題,卻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有些學生受到不良交友風氣的影響,功利主義思想嚴重,影響了交友質量。在這方麵的教育中,教師應身體力行,給學生做榜樣,先與學生交朋友,教給他們交友的方法,使其感情能得到正確的宣泄。
其次,要教育學生勇敢地麵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優越環境中形成的極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使許多學生在麵臨升學、就業考驗時,往往不堪一擊。此時,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意誌品質鍛煉,加強正麵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學校教育培養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材不可忽略的方麵。
總之,及時發現、研究、糾正中學生的回避心理,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麵積極配合,建立良好的運行機製,加大心理素質教育的力度,才能真正奏效。第##第六章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存在於人類社會中較為普遍的情緒反應。中小學生的自卑感並不少見,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自卑心理將會使中小學生失去學習信心和繼續前進的勇氣,不利於他們潛能的正常發揮,乃至於對他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自卑心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著,隻要教師、家長采用正確的方法、措施去引導、教育,就會幫助其逐漸克服自卑心理。
第一節自卑心理的表現特征
自卑作為一種主觀心理體驗,總是通過其言行舉止反映出來。因此,隻要我們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青少年學生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來的自卑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中小學生從外表上觀察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