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庭結構不完整。近幾年來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在校學生中父母離異所占比例大舉上升。有的學生父母雖然沒有離婚,但婚姻關係名存實亡,不但父母矛盾深,婆媳關係也氣氛緊張,使孩子的處境困難。
(4)家長重利輕才的家庭環境。有些學生的父母主要是為了“賺錢”,小市民習氣重,極不重視孩子的學習與品德方麵的變化,孩子缺少安靜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耳濡目染的是圖利的方式和秘訣。有的家長目光短淺,隻考慮眼前的利益,不顧子女的前途和國家的需要,中途要求孩子棄學掙錢。
4學生自身的原因。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減弱了或失去了進行學習的內部推動力——學習動機。學校現實生活表明,喜歡學習的學生往往都是在學習生活中獲得成功的人,厭煩學習的消極情緒多半發生在學習生活的失敗者身上。一部分學生由於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學習目標不明確,不能客觀評價自己,學習動力不足,害怕困難,沒有進取心,容易受別人影響而產生學習上的動搖,結果走入厭學行列。
第三節厭學行為的防治方法
學校教育要防治學生的厭學行為,首先要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產生好的效果。學校的工作由兩方麵組成:一是預防,二是矯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1預防措施。
(1)立足於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觀念,加強學生智能理論的深刻認識。中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萌動時期,生活、心理都在急劇變化並趨向成熟。在這一時期,道德的、認識的、情緒的、興趣的、自我的和性的變化同時發生,而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大量事實證明他們的未來是老師不能用分數評價的。教育者要幫助他們克服對人對事的片麵看法,幫助他們麵對紛繁複雜的客觀環境,順利度過這一階段。不能因為其不成熟而包辦代替或一味壓製,而要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2)通過校園的集體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對那些學困生和有厭學苗頭的學生要及時做好工作。老師要主動接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為了使每個學生能夠度過愉快的學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學生集體是極為重要的。為此,學校必須注意培養學生日常在學校和班級的人際關係。另外,還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如郊遊、運動會、文化藝術節、勞動實踐等活動機會,使學生在集體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學業成績不佳是厭學的重要原因,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要求其認真習作,打好基礎,逐步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同時要指導學生興趣、愛好、特長的培養,並為其創造一定的條件,幫助其取得進步。這對克服厭學情緒非常有效。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針對厭學學生好勝心強和意誌力弱的特點,要特別注意激發他們自覺、自製,培養其自立、自強的能力,指導他們製訂計劃,引導他們為實現目標而腳踏實地地學習並形成良好的習慣。及時反饋,強化動機,是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厭學學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例如采取及時談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出班級板報等形式肯定和表揚言行一致、學習進步的厭學學生,有利於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2矯治措施。
(1)樹立正確的厭學學生觀和差生觀。學生的厭學行為是所有學生都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厭學生不是單純的懶惰、貪玩或學業不良,而是有多種類型,其原因複雜多樣。教師必須進行具體分析,對症下藥。同時,必須確信每個學生都可以完成基本學習任務,都能愉快地度過其學校的學習生活,都可以走向成功。對厭學而棄學的流失生要做細致的爭取工作。厭學生一旦流失,教師要從職業道德出發,從對祖國教育事業的忠誠之心出發,登門訪問,做家長工作,說服教育學生。
(2)早期發現,及早矯治。一般說來,學生厭學是有預兆的,具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經常性遲到、早退、曠課,上課時無精打采,不與同學交往,就可以看做是厭學行為的最初表現。當發現有上述變化時,教師要及時采取恰當方法進行教育、幫助。
(3)重視個別,因材施教。一種對策和方法不可能對各種類型的厭學生都適用。所以在進行指導時,必須對學生的年齡、性格、厭學特征作出綜合判斷,依據其結果,研究適合每個學生狀況的具體對策。對厭學生的興趣研究表明,厭學生對各種課程、某種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課餘活動、課外閱讀等興趣是不平衡的。換句話說,每個厭學生都有不同的興趣結構,要具體對待。一般說來,厭學生對學科無興趣,但對課外活動興趣頗濃,教育者應積極培養他們參加文娛、體育、演講、書法、繪畫、攝影、勞動等多方麵的興趣,並引導他們把良好的興趣轉移到各科的學習中來。此外,學生的動機、水平也受不同因素製約,有的是個人愛好,有的是家長期望,有的是社會影響,應區別對待、分別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