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羞澀心理(1 / 3)

害羞,是人們在生活中常遇到的現象,通常被描述為抑鬱、緊張、拘束、不自然、膽怯等內向特征。社會心理學家的抽樣調查表明,有55%的中國人承認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是害羞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改革開放,人們的交流範圍擴大,多元文化衝擊著傳統文化,人們的羞澀心理也會發生變化。據學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組最近對某小學67名學生抽樣調查結果,具有羞澀心理的比例占507%。對瀏陽市第八中學高中一、二年級360名學生的隨機抽樣調查統計發現,具有羞澀心理的學生占303%。可見,害羞心理在中小學生中具有較大的比例,而女生比男生所占比例更高。同時,小學生具有羞澀心理的比例大大超過中學生,說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社會知識和經驗不斷增長,膽量也隨之增長。

有羞澀心理的人總是表現為在社會情境中退縮,囿於自我。它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適、退縮、過度關注自我、過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思維、情感和軀體反應。

第一節羞澀心理的表現特征

1警惕性高,行為拘謹,神經過敏。當麵對不太熟悉的人或被他人注視時,出現顯著的、持續存在的擔憂或恐懼,擔心自己將麵臨窘境和難堪。在陌生人或大眾麵前,輕度羞怯者常常表現為心跳加快、麵紅耳赤、緊張焦慮;重度羞怯者則會表現為兩腿發軟、呼吸困難、渾身哆嗦、說話變調。比如未成年的青少年學生,來到一個陌生環境時,總免不了“老實”或“安靜”一會兒,待“混熟”以後,便會與其他人像老朋友一樣相處了。有的人原來準備充分的演講卻由於害羞、緊張而失敗。

2在意別人的評價,容易被別人意見左右。在與人交往或處在陌生環境中時,總是認為別人時刻在評價自己,因而心裏忐忑不安,逃避、退縮,不願與其他人交流;明知這種恐懼是多餘的或不恰當的,但仍無法消除;很少堅持自己的看法,即使內心認定自己的看法正確也會受別人的看法左右。

3膽小怕事,個體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有些學生天資聰穎,其他方麵優秀,就是膽小;不能利用各種機會鍛煉自己,施展自己;寫有優秀文章卻不能通過演講表達出來;取得學習經驗,不能介紹推廣;體藝特長不能通過舞台大膽表演出來。可以說,就是因為羞怯而埋沒了自己的潛能,給成長過程增添了不少困難和障礙,給學習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4中小學生羞澀心理在校園活動中也有如下突出表現。

(1)老師提問時,戰戰兢兢,口齒不清,目光遊移不定,結結巴巴,幾句話後就滿臉通紅,急切地盼著老師允許其坐下。

(2)課堂討論時,總是低著頭,用舉起的課本遮掩住臉部,讓別人無法看清表情,巴望著老師別注意到。

(3)課間休息或課外活動時,其他同學嬉笑打鬧,生龍活虎,自己卻遠遠地坐著、站著,漠然處之,抑鬱寡歡。

這樣的學生在學校裏表現得溫順、聽話、懂道理、好管理,教師往往容易忽略對其的關注。然而,羞澀心理像一顆定時炸彈隱埋在他們的心裏。在人前,他們不敢說話,老是擔心因說錯而被人嘲笑;更不敢辦事,恐怕做不好而遭難堪。如果任其發展,會使他們更加自卑,害怕與人交往,因孤獨而退縮封閉,不能適應信息交流和人際交往迅速而頻繁的時代節奏。這對中小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有個平時表現很內向、易害羞的學生在給老師的信中寫道:“我恨透了自己,真不知自己的將來會怎樣,有時我真希望出現一場意外事故,譬如車禍、塌方或地震等,好讓我無知無覺、不負任何責任地迅速離開這個不屬於我的世界……”由此可見,害羞、內向會導致自我封閉,退縮失望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以致影響中小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無情地告訴我們,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

案例20小美,女,11歲,學習成績中上,課堂上從不舉手發言,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她的膽量,叫她回答問題時,她滿臉通紅,聲音小到隻有自己能夠聽到。音樂課上叫她唱歌,她就躲到桌下,讓老師無法看清她的表情。集合站隊時她老是站在後排,課間休息時其他同學嬉笑打鬧,生龍活虎,她總是一個人靜靜坐在座位上,看看書,寫寫字,對同學的活動表情漠然。她在班上表現得特別溫順、靦腆,從不與別人有什麼口角爭執,更不在課堂上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學習成績也在退步,集體活動不願參加,最後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厭學情緒。

第二節羞澀心理產生的原因

害羞作為一種性格特征,與一個人的氣質關係也較為密切,它是在人的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尤其是受早期父母的教育模式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要了解中小學生害羞這一心理現象的形成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著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