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孤獨心理(2 / 3)

隨著心理的逐漸發展成熟,青年學生會越來越發現自我與同齡人之間的心理差異,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產生與人交往,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並被同齡人接受的需要。這種需要有時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到“自我”無法找到理想的依附之處,就會感到空虛,從而產生孤獨心理。

②受個體心理特征的影響。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標誌是人的氣質和性格。氣質是表現在人的情感、認知活動和言語行動中的比較穩定的能力特征。人的氣質可分為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四種類型。大量調查結果表明,孤獨型學生多為黏液質和抑鬱質的學生,他們具有沉著冷靜、情緒發生慢而弱、思維語言動作遲緩,內心世界不外露、堅韌、執拗、冷漠孤僻等心理特點。他們不願與人交流,生活中的困難,學習上的問題不尋求幫助,而又因為個人能力所限常常自怨自艾。性格是表現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根據內外傾向可把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內向型學生往往更多地注意與關心內部世界,富於幻想和自我體驗、孤僻;外向型學生往往更多地注意與興趣有關的外部世界,開朗、活潑,善於交際。有人調查發現孤獨型學生性格上都屬於內向型,他們和別人親近較慢,一般不太活潑,在新的環境中開始多半沉默,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適應。因此,孤獨心理的產生與人的氣質、性格有關。

③受自我評價能力的影響。青少年學生因自我評價能力較低,往往會出現對自己評價過高或過低的現象,產生自傲或自卑心理,從而影響人際交往。中學生常因為某次考試失敗後不能正確對待自己、評價自己而消沉、自我封閉、自我孤立。同時,在這個時期,他們還會因為學習等各項活動獲得成績,得到同伴和成人的支持與肯定而激發起進取心和勤奮精神。如果他們的活動得不到積極支持、幫助、肯定和讚揚,受到了種種否定和壓製,他們就會產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從而在以後的長期生活中有事事不如人之感,煩悶、苦惱,孤獨感也不時襲上心頭。

(2)生理因素。中小學生隨著性的成熟,對異性的興趣增加,有的學生會感到不安。當他們與異性接觸的時候,會臉紅、不自在、舉止呆板、詞不達意。這種青春期的不適應現象在女生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由於生理上的較早較快的變化,第二性征變化明顯,觀察與同伴的差異,以及對肥胖的擔心,她們會產生羞怯、緊張、不安、抑鬱、閉鎖等心理,從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再加上過重的課業負擔的影響,她們在心理上往往難以承受,從而影響學業成績的提高,造成一定的自卑感。因此,在孤獨型學生中往往女生多一些。有一位高一女生向心理老師談了她的困惑,她說:“從高一第二個學期開始,我就不時地去旁邊一個教室走走,一個男同學的目光經常盯著我,不知不覺我也對他有了好感。他外表看就是一個書生,但眼睛炯炯有神,講話伶牙俐齒。自己也不知何故,一有時間總想見到他,甚至晚上也曾夢見。但在這一過程中,我非常害怕老師、同學發現自己的內心秘密,也擔心發展的後果,由此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苦悶之中,有時還有失眠現象。”這一事例實際上是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常見的因身體發育引發的心理矛盾。另外,有些在生理上有某種缺陷或身體上有某種殘疾的學生,從小就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低人一等,有一定的自卑感。入學以後,他們非常擔心老師和同學因自己的缺陷而瞧不起自己或歧視自己,自卑感日益增長。他們不願和老師、同學交談,不願參加集體活動,總喜歡一個人呆著,獨自思考。時間長了以後,就會出現寡言少語、情感冷淡、不善交際的表現,孤獨感日益增強,學習上主動性、積極性受到抑製,學習成績日趨下降。

2外部環境因素。

(1)家庭原因。研究表明,家庭氣氛緊張,家長期望過高以及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等,都是導致青少年學生產生孤獨感的重要原因。

①家庭成員不和睦或單親家庭。由於社會離婚率的上升,父母分居、單親家庭的孩子的比例增加。由於長期隻能跟一位親人生活在一起,如果這位親人因忙於工作而無暇給孩子以溫暖和愛護,就會使孩子從小就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母的愛,很小的時候就已感到孤單一人的寂寞和痛苦,長大以後也就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父母不和,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經常發生爭吵等精神壓力也會使孩子過於緊張,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某校高二一位女生,生長在農村,由於父親是客運司機,憑著一技之長,給家庭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條件,家庭幸福美滿,受到當地人的羨慕。就在她考入高中後,父母關係產生裂痕,最後導致離婚。這一變故猶如睛天霹靂,她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一時間精神幾乎崩潰。她認為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亂,個人的夢想終會破滅。她後來聽說他們家庭破裂是第三者插足所致,更是仇恨至極,她痛恨爸爸對家庭不負責任,對母女絕情。從此她再也不見她的父親。她像變了一個人,整天情緒低落,心煩意亂。她害怕別人譏笑,不願與同學接近、交流,性格變得孤僻起來。自卑、抑鬱、焦慮等痛苦纏繞著她,她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

②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家庭教育方法與家長的教育風格有關。研究表明,孤獨型學生的家長多采用專製型或放任型教養方法。他們平時對孩子關注少,有了問題就采用打罵、訓斥等方法,特別是當孩子犯錯誤時,總是怒氣衝衝地責罵,不允許孩子有申辯的機會。特別是對於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對各種需求增加,以及青春期帶來心理上的反應和矛盾不去探究解決,忽視與孩子的溝通。孩子覺得自己在家中得不到重視,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體會不到自己的成長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產生自卑情緒,不求上進。這兩種教養方式都會造成孩子與父母感情上的疏遠、冷淡,導致孩子出現孤僻行為。

③家庭中地位的兩個極端。中小學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對其心理成長有一定的影響。有不少孩子因頑皮、學習成績不好在家中得不到重視,不受喜歡甚至受到歧視;而有的孩子則由於在家庭中過於受寵愛而聽不進別人的話,尤其聽不進批評的話。這些兒童在順境中長大,往往經受不住一點挫折和失敗,甚至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也會傷心、發脾氣,覺得家長對他不好,有的經常向家長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這部分孩子一旦到了新的環境中,往往由於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差而不能與他人融洽相處,有的甚至成為眾人所討厭和嫌棄的對象。因此,保持孩子在家庭中的適當地位是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的。

④家長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以說是廣大家長的共同心態。這種心態應該說是正常的。問題是如何引導子女成“龍”、成“鳳”。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往往對孩子的學習抓得很緊,使其整天處於“學習、看書、作業、成才”的氛圍中,忽視道德素養培養和做人的教育,不顧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及實際情況,製定一些嚴厲的獎懲措施,如考多少分以上進行獎勵,低於標準則受皮肉之苦,給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孩子甚至出現孤僻、焦慮和煩躁不安等異常心態。目前中學教育的現狀是初中義務教育,高中學校大都實行計劃內與計劃外招生方式,因此學生學習基礎不可能一致。加上其他條件上的差異,學習效果上必然存在差距。但有的家長不從實際出發,一味要求孩子要考上好學校,使有些學生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不能辜負家長的期望;另一方麵又望塵莫及,結果隻能困在悲觀、孤僻之中。

案例22亮亮,男,9歲,某小學學生。亮亮小的時候,聰穎可愛,能憑聲音分辨出各種汽車。亮亮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從小對孩子就實施良好的教育,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神童,12歲上大學。可是亮亮3歲上了幼兒園後,坐不住,對老師講的話沒有反應,大大的眼睛裏流露出的是遊離的目光,從不與人對視,吃飯的時候掉飯,活動時亂跑,不會躲避阻礙物。到5歲病情加重,無緣無故地發笑,不再接受新的東西,甚至自虐,在一段時間裏,他天天自己打自己的臉。亮亮患的是明顯的孤獨症。

(2)學校原因。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學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導致學生產生孤獨行為的重要原因。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題海戰術,加班加點。為了應付競爭激烈的升學考試,不少學校千方百計地在升學率上做文章。搞題海戰術,加班加點延長教學時間,口頭上講減輕學生負擔,實際上課本資料增多,考題難度增加,學習時間延長。這是中學,特別是普通高中當前存在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講究升學率,這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許多學校違背教育、教學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忽視了學生的全麵發展,搞得學生整天精疲力竭,頭昏腦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致使有些學生出現孤僻、冷漠等異常心態,結果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