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學習氣氛過於緊張、嚴肅。學校教育教學既應是緊張、嚴肅的,更應是團結、和諧、活潑的。但現實情況是,許多學校是緊張、嚴肅有餘,團結、活潑不足,學生擔心考試失敗,老師擔心學生分數提不高。不少教師在學生麵前板著麵孔,從不露一絲笑容,做出一副嚴肅的樣子,沒有建立師生關係融洽、情感互動的良好氛圍。學生怕見老師,見到了老師往往比較緊張,課堂裏不敢接觸教師的目光,生怕教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正像日本學者所說:“課堂裏彌漫著防衛型氣氛。”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又怎麼能心情舒暢呢?特別是那些膽怯、退縮的學生,其精神時常處於緊張狀態,在學習和生活中,幾乎總是在畏首畏尾、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③情感偏差,教育態度不端正。有的教師缺乏教育基本理論知識,不懂得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身上,過於看重分數,對那些所謂的差生或雙差生是冷眼多、批評多,而關心少、表揚少,平時融洽的談心少,舍不得在他們身上下工夫,從而有意無意地挫傷了學生情感中最敏感的部分——自尊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④缺少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空間。無論是從多元智能理論角度還是從實際情況看,每個學生都有其個性特長和愛好,都有其潛在的能力可挖掘,如在體育、美術、音樂、舞蹈、書法、演講、文秘、電子、信息、航模等方麵的愛好、特長。而有的學校和老師沒有真正掌握其規律,或因對人的素質培養的片麵理解,或因為客觀條件的限製,不能為他們提供個人愛好和特長發展的平台,安排他們有效的個人發展空間,使他們從原來的單一軌道上摔落下來,處於孤立無援狀況。
第三節孤獨心理的教育與克服方法
具有孤獨心理的人通常都伴有情緒和行為症狀。具有這種心理的中學生往往出現懼怕、自卑、無能為力、情感淡漠、悲觀失望等症狀。他們往往厭惡學習,在自卑自歎、自暴自棄、頹廢彷徨、唉聲歎氣中打發時光。有的會因無法忍受孤獨的痛苦,走上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道路;有的出現心理變態,發生意外事件;有的受不了被集體孤立的痛苦而轉向社會上的“問題團夥”尋找精神歸宿,從而滑入“問題學生”行列。
由於孤獨行為具有一定的內隱性,往往以消極順從的形式表現出來,對集體的幹擾不大明顯或無影響,因此不太容易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注意而做好預防工作。但孤獨心理在中小學生中存在的廣泛性,以及孤獨所造成的不良後果應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重視。廣大家長和教師應提高對孤獨心理現象的認識,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矯正學生的孤獨心理及行為。
從家庭來說,首先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生活。具有孤獨心理的孩子往往生活比較單調乏味,家長應多帶孩子到公園、遊樂場或郊外走走、看看、玩玩,以開闊孩子的視野,陶冶其性情。不要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裏,讓其長時間一個人呆坐、玩積木、看電視,翻圖書等,以減少其孤獨感。也可多帶孩子到左鄰右舍、親戚朋友家串門,讓孩子在與他人的接觸裏,在與同伴的玩耍、遊戲、交往中,培養社會交往能力,享受兒童應有的歡樂。
其次,應多與孩子接觸、交流。家長不應因工作忙而忽視與孩子的接觸與情感交流,造成與孩子情感上的隔膜與疏遠,應在工作之餘盡可能多同孩子一起談心、討論、遊玩。例如,在幹家務活動時應鼓勵孩子一起參與,以便在共同勞動中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增加了解。離異家庭的父母雙方要抱著對孩子未來負責的態度,關心其身心健康的成長,做好善後工作,撫慰孩子因父母離異受到的感情創傷。
第三,應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活動條件。孩子如果老是閑著、無事可做,便會感到孤獨、寂寞、煩惱和不安。因此要為孩子創設活動條件,讓他從事一些有趣而且有益的活動。如在庭院內為孩子開辟一塊自由活動的天地,教他種植花草、喂養小動物等,孩子可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減少因呆坐、無所事事等造成的孤獨、無聊感。同時,這些活動獲得成功所產生的愉悅心情,會緩解、減輕孤獨的症狀。
就學校教育而言,在明確辦學方向,端正教育態度的前提下,尤應注意以下幾點:
(1)培養優良的班集體。幾十名學生組成一個班集體,一個班集體就好似一個大家庭,有著強大的凝聚力。溫暖、健康、和諧的家庭會使人生活愉快、心情舒暢,反之則會使人產生緊張、失落之感。因此,教師應努力培養優良的班集體,建立團結和諧、健康的班級氣氛,增加同學之間的接觸和溝通。同學之間在學習上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做到優勢互補;生活上相互關心、相互照顧,融洽同學感情。建立良好的班級人際關係,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一個同學犯了錯誤,全體同學應共同關心他、幫助他。大家共同珍惜班級集體的榮譽,為成為班級集體的一名成員而自豪。
(2)培植自信。自卑是孤獨學生的一個較顯著的特征。不少學生因成績較差、受到挫折或犯有錯誤以及其他原因而產生自卑情緒,總感到在同學麵前抬不起頭來,形成閉鎖心理。教師應注意發現學生自卑的苗頭,應及時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對於中等生和學困生應采取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方法,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學生的一點進步,一次好人好事,都應當予以肯定表揚,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對於學生的錯誤也應耐心指導與幫助,切忌以冷淡、嘲諷、蔑視等態度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有位老師介紹了這樣一件事,一名孤獨型學生,表麵上對學習漠不關心,考試成績好壞都不在乎,實際上不是這回事。有一次,老師在他的作業上批了“有進步”三個字,他竟然激動得晚上睡不著覺,心想“我隻要加把勁,學習是會有進步的”。並暗自下決心保持這個榮譽,還要不斷進步。家長和教師不斷地給他鼓勵和表揚,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對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他學好的信心。因此,老師的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讚美的眼神都可能使學生終生難忘。
(3)發展個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是中小學生的一個心理特征。即使是差生也不例外,他們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興趣、特長,有意識地通過第二課堂、選修課、活動課等形式加以培養,從而使學生的興趣、特長得到發展,形成個性,成為後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生在興趣活動中的成功體驗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再通過老師的引導,就會成為學習的動力。例如,一名學生成績很差,不少老師嫌棄他。班主任發現他很少說話,不大參加班級活動,經常一個人在課餘時間擺弄一台照相機。經過了解,發現他十分愛好攝影,於是班主任特意請了一位對攝影頗有研究的物理老師教他攝影,使他學到了不少攝影方麵的知識,掌握了一些攝影技能,攝影技術有了很大進步。他心裏十分高興,在感激班主任和這位輔導老師的同時,他覺得學習並不是一件難事,自己學攝影,進步不是很快嗎?如果把這股勁用到學習上,學習肯定就會有很大進步。後來,在班主任老師的幫助下,這位同學學習不斷進步,最後成為班上的“三好學生”。
(4)對症下藥。教師所麵對的是幾十張不同的麵孔。教育的也是幾十顆不同的心靈。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氣質、性格等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例如對於抑鬱質的學生,教師切忌公開指責,要加倍關懷、愛護他們,要根據他們的潛力、體力與能力適當降低或調整要求,鼓勵他們勇敢前進。對於內向型性格的學生,教師要耐心教育,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激發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興趣,改變他們適應能力差的狀況,培養積極、熱情、開朗、活潑的性格,改善他們與教師、同學之間的關係,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使他們樂於參加集體活動。
(5)保持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孤獨心理,老師比家長容易察覺,而學生產生的孤獨心理往往又與家庭有關。經常保持與家長的溝通,便於查找學生形成孤獨心理的原因,有利於矯正其心理障礙。另外,經常保持與家長的聯係,能夠及時得到家長對其教育的支持。特別是對於由家庭矛盾引發的心理問題,雙管齊下,效果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