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盲目樂觀心理(3 / 3)

3增強對挫折的承受力的教育。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具有盲目樂觀心理的學生往往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想得過於簡單,對校園生活學習的困難估計得太少,一旦出現失敗就有巨大的挫折感,甚至沮喪頹廢、意誌消沉。要增強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最根本的辦法是要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對待挫折。要使他們懂得挫折是客觀存在的,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前進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有失足,馬有失蹄,而成功來自於失敗之中,這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挫折既可能產生破壞力,使人喪失鬥誌;也可以產生再生力,即人們常說的“吃一塹,長一智”,使人從錯誤和失敗中得到教訓,變得更堅強、更成熟。正像英國心理學家布朗所說:“一個人如沒有阻礙,即將永遠保持其自滿和平庸狀態,既愚蠢又糊塗……”因此,教育學生辯證地看待挫折後果,把挫折看做勉勵人生、增長才幹的好機會,就能將挫折變成再生力,壞事變成好事。

(2)創設一定的挫折情境。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質一樣,是可以經過學習或鍛煉獲得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大小挫折,教師應抓住這種機會,給予必要的勉勵,提供榜樣和具體指導,使他們從中受到磨礪;同時還應創設一定的挫折情境,使學生經受磨難,取得直接的挫折經驗。特別是生活在今天的中小學生,生活條件比較好,很多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對他們提供一定的挫折情境,作為磨煉他們自己,增益其才能的一種激勵機製是十分必要的。在這方麵,日本有些學校的做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他們通過一些特殊活動,如野外遠足、馬拉鬆賽等,有意識地讓學生從中經受磨煉,有些學校還強行規定,野外遠足隻準學生帶兩個飯團。還有不少大城市的中小學生興起了一種新的“上山下鄉”風氣,即讓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學生到偏遠的山區、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和農村孩子共同生活、勞動。歐美國家的學生對父母的依賴性比中國學生少些,自立意識強些,這與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不同有關。在美國,雖然許多家庭都比較富有,但卻讓孩子在課餘時間自己打工賺錢,遇到困難讓他們自己去克服,讓孩子從小經受本不該有的寒冷、貧困和勞累。這在中國父母看來,也許是不可理解的,但正是這種磨煉使人變得勇敢、堅韌不拔。中國古代有“頭懸梁”、“錐刺骨”的典故,有無數“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事例,當今媒體上推介的洪戰輝、叢飛也是學生們的榜樣。今天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經受一些艱難的體能、生活、心理等方麵的挫折訓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種有遠見的教育觀。

(3)進行“欲望不能得到滿足”的教育。人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會有各種需求,這些需求反映在人的頭腦中,便是人的需要。勞動是需要,學習是需要,體育鍛煉是需要,休息也是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需要也日趨豐富。人有了某種需要,就會追求一定的目標,以行為求得自身的滿足,如果得不到滿足,就容易導致心理挫折。假若原有的需要又比較強烈,所體驗到的挫折就更大。個人需要既可能是正確的、合理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不合理的。例如中小學生在學習期間,要求落實義務教育的法規,保證其學習、生活的必要條件,創造優美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需要是合理的。但如果在此期間違反《中小學生守則》的要求,抽煙、喝酒、戀愛求婚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那些超出經濟條件、不利於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如穿戴要名牌、上學要手機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對於正確的、合理的需要應予以滿足,對於不合理的需要,就要加以教育引導,不能姑息遷就。目前,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有些父母,特別是獨生子女的父母,缺乏愛子女的理智感,認為疼愛孩子就是讓孩子得到物質上的最大滿足,孩子要吃的、穿的、玩的,有求必應,使孩子對物質生活的欲望越來越強烈,甚至惡性膨脹,以致稍不能滿足就苦悶、怨恨、自卑,甚至為物質所誘使,走上邪路。因此,學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欲望不能得到滿足”的教育。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應該不予滿足。對那些湊在一起不談學習卻熱衷於談吃、談穿、比消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學生,應該注意加強教育,使其逐步培養起勤勞節儉的美德,養成艱苦樸素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