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中小學校管理工作而言,應該說一般都做到了嚴而有序,但同時人們又有比較一致的看法和體會:現在的學校管理工作太艱難了,管理人員都處於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況。管理上稍一疏忽或放手,問題就來了。有些學生一出校門,對學校紀律就置若罔聞,好像《中小學生守則》隻在學校起作用。特別是一到寒暑假,有些學生更是放縱自己,瘋狂地玩樂,去卡拉OK、逛街、聚餐、郊遊……有的學生日夜顛倒,飲食起居不正常,天天睡到中午或下午才起床吃飯,不僅對身體造成損害,而且也得不到心靈的輕鬆和自由,新學期開學後,還必須對身心進行調整,以適應新學期的學習生活。更有甚者,利用假期上網聊天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放縱自己的言行,使用與自己學生身份不符的不文明語言等。中小學生以上這些言行都是受一種心理障礙——放縱心理的影響的結果。學校課題組對瀏陽市第八中學高一、高二360名學生隨機抽樣調查發現,存在放縱心理障礙的學生所占比例為58%。從比例上看,雖然不很高,但它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危害是很大的,我們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第一節放縱心理的表現特征
1自製能力弱。自製能力是自我調節的最基本手段,這是個體對自己心理和行為的操縱,是個人對客觀因素適應和調節的一種內向意識力量。如有的中學生在上課時不能克製自己,遵守紀律,體現的就是自我內向意識力量薄弱。對許多違紀學生進行調查得知,他們主觀上並不想違反紀律,他們深知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是與校紀班規以及《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格格不入的,但是就是在某些關鍵時刻控製不住自己,“不小心”犯了錯誤。這些學生往往在受到老師批評的時候非常懊悔,經常給自己立下保證:今後不再違紀。但是“悲劇”往往又會重演。這些學生易受外界影響,沒有堅定的信念,也缺乏對知識強烈的渴求;行為驅動的好奇性、情緒變化的衝動性、思想認識的片麵性,導致行為舉止的盲目性,很容易誤入歧途,產生不良後果。
有的學生因為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好或者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當,從小就喜歡抽煙、打牌,生活自由散漫,喜歡結交社會上的朋友,一起吃喝,相互邀請,講哥們義氣,遇事也就會是非曲直不分。
案例49周某,某初中學校男生,出生在農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父母由於不和,經常吵架,周某開始出入電遊室和錄像室。進入初中後,他不想讀書,學會抽煙、打牌,初二開始上網看黃色影視,與女同學頻頻接觸,與不愛讀書的男女同學玩在一起,有時幾天不去學校。老師幫助教育聽不進去,後發展到在同學中結夥,逞強打架,邀女同學到好友家去住宿,受到學校批評教育處理。初三他轉到城市中學後,因為思想並沒有轉變,加之父母離異,管理上更難到位,壞習慣得不到遏製,不讀書,多次到賓館開房,中考隻得了340多分。這是因家庭矛盾,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導致孩子出現放縱行為而產生不良後果的典型案例。
2高傲自負。中小學生的自負多表現在獨生子女,或是家庭條件較優越,具有某種先天優勢的孩子身上。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過於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缺少個人修養,漠視紀律要求,存在不切實際、自大的心態。自負是自我認知缺陷的一種表現。他們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常常高高在上、盛氣淩人。有的學生,不尊敬長輩,瞧不起成年人在某些知識方麵的缺陷;有的學生因自負而不愛與別人說話,不愛回答別人提問,甚至變得愛挖苦人、諷刺人,行為上甚至放蕩不羈。自負往往還導致學生自滿,喪失進取心,增長虛榮心,在集體生活中往往不能處理好同學關係。
放縱心理還表現在某些優秀學生的高傲自大。突出表現是競爭心切,總想比別人強一截,高一頭。當看到別人強於自己時,產生不服氣和嫉妒心理,總想暗地趕上,壓倒別人。當看到別人失敗時,幸災樂禍,冷嘲熱諷,毫無同情心與友愛之意。另一種表現是不虛心,聽不得不同意見,一旦受到批評,就灰心喪氣、情緒低落,或者態度橫蠻,反唇相譏(參見第二十七章)。
正是這種極端的個人中心思想,養成了少數學生唯我獨尊的畸形心態,形成了遇事隻考慮自身利益、漠視他人存在的偏狹性格。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他們就會采取一些極端行為來進行報複反擊。
3對紀律要求的漠視。對於中小學生學校都有一套完整的規章製度和紀律要求,並且時常組織學生學習,但部分學生總是明知故犯。《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明文規定不準抽煙喝酒,有的學生總是偷偷違反;學校要求學生要遠離“兩廳”,有的學生有機會就要進去,不加節製,甚至迷戀其中。對於未成年人上網,國家有法規要求,學校有紀律規定,但有的學生不但經常出入網吧,還在網絡上放縱自己的言行,使用不文明的語言。
有的學生出校門後,往往就忘記自己的學生身份,忘記學校紀律要求,飲食上無節律,時間上安排錯亂,交友上不加選擇,甚至沾染流氓習氣。打架、鬥毆、辱罵、攻擊他人等校園暴力行為時有發生,加上社會暴力文化不斷滲入校園,使那些本來就具有暴力傾向、行為放縱的學生,對人性、生命、道德愈加冷漠,對弱者沒有憐憫心,有時還渴望在弱者身上顯示出自己的強大。
4受逆反心理影響。有些學生由於各方麵原因導致學習困難,成績較差,生活孤獨,精神狀況欠佳,有時還受到旁人的冷眼,對前途往往失去信心。他們也曾坦言:我們渴望鮮花、成功、被愛、被尊重,當然,這些我們都得不到,因為我們是差生。當我們已經竭盡全力,但分數仍然不高時,得到的是老師和家長的訓斥,沒有人關心我們內心的感受。當我們經過一個月艱苦的學習疲憊不堪時,我們渴望家是個溫馨的港灣,可飯桌上,父母不停地稱讚鄰家的孩子是多麼的出色。他們忘了,我們也渴望優秀,我們更渴望他們能發現我們身上的閃光點。其實除了學習,我們也並非一無是處!可當我們在運動會和藝術節上自鳴得意時,但仍然得不到老師的笑臉,同學們的鮮花和掌聲。在各種心理壓力下,我們叛逆、放縱。這些學生由於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尊重,幹脆就來個“破罐子破摔”,成為校園“搗蛋鬼”和“麻煩製造者”。
第二節放縱心理產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當。我們都知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的健全和完整與否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直接關係。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不少父母過分關愛孩子,對孩子從小嬌生慣養、遷就放縱,甚至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最後導致他們生活上好逸惡勞,在家庭外逞能好勝、打架鬥毆,為以後的成長埋下了可怕的隱患。據調查統計,32%的家長特別疼愛、寵愛孩子,唯恐達不到孩子要求,擔心孩子受委屈;305%的孩子要什麼家長基本上給什麼,不予以拒絕;66%的家長每天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少則幾毛,多則幾元不等;66%的家長反映,孩子要求達不到就發脾氣,與父母賭氣,有的幹脆把小房門一關,以示抗議,更有甚者與父母吵嘴,頂撞。有的家庭是因為父母離異,或不和睦或是忙於事業而疏於照管孩子,孩子缺乏家庭的溫暖,有的就會轉向外界尋求感情的慰藉,有的則會自暴自棄,流浪於社會。這樣恰好為那些有不良動機的人提供了機會,在他們的教唆下,孩子很容易去嚐試犯罪。也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學習和言行要求苛刻,稍有過錯,就會嗬斥謾罵,或者對其采取粗暴的棍棒教育,有的孩子會因此而離家出走,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