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身素質的影響。青少年學生自身的素質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是否發生放縱行為。個體的素質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1)氣質和性格。氣質指的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一般來說,膽汁質和多血質的人容易發生放縱型攻擊行為。性格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相應行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結合。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一般來說,具有個人主義、自私自利、衝動、暴躁等性格特征的學生較易發生攻擊型行為。校園內往往是那些性格較為孤傲冷酷、不善於與人交往、不善言辭、心胸較為狹窄、行為放肆、易於衝動的學生容易發生放縱行為。
(2)共感能力。人人都有感情。一般而言,有感情的人都有共感能力,即體驗自己和別人情感的能力,現時叫做換位思考能力。一個共感能力較強的人,常常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體會別人的情感,不讓自己的行為使別人受到傷害。而一個共感能力差的人,隻知道自己的情感,而不會體會別人的情感。比如有些青少年學生打了別人,問他:“你知道別人痛苦嗎?”他回答:“我隻知道自己痛快,別人怎麼樣,我不管。”像這樣共感能力差的青少年,最容易發生放縱行為。
(3)社交水平。社交水平是指一個人的社會交際水平和調控、化解一般社會矛盾的能力。一般說來,善於交往的青少年學生懂得社交的作用,更懂得放縱行為給社會交往帶來的影響。因此他們在同別人交往時,總是約束自己的行為。即使在別人對自己不禮貌,或自己遭受挫折時,也盡量抑製自己的情緒,煩惱、怨恨能通過言語宣泄緩解,盡量不向別人施以攻擊行為。而不善於交際的青少年學生社交能力是差的,他們往往較容易產生攻擊型問題行為。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青少年學生的放縱行為,其原因是複雜的,但隻要我們找到放縱行為產生的主要症結,就能夠對其加以引導和矯治。
第三節放縱行為的矯治與引導措施
青少年學生的放縱行為發生率雖然在各個年齡階段和不同的校園環境有所不同,但危害不可低估。如果不及時教育,予以抑製,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更不利於建設四個現代化。深入研究中小學生放縱心理及行為的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1加強社會規範教育,增強青少年學生自我抑製放縱行為的能力。社會規範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它包括法律、道德標準、風俗習慣以及社會觀、價值觀、苦樂觀等。作為一個社會的組成成員,應該依照社會規範去思考、判斷問題,從而決定自己的行為。我國現行法律製度等社會規範為我國人民的言論、態度、行為提供了明確的標準,大到憲法、刑法,小到治安管理條例、鄉規民約等,如果全國人民都能自覺地維護和執行社會規範,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安定團結、健康發展。問題是目前對社會規範宣傳不夠,難以落實執行。有一段時間社會上迷信四起,“功”種繁多,賭博成風,沉渣泛起,青少年學生必然受到汙染、衝擊。一部分青少年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放縱行為已違反了社會規範。因此,加強對社會規範的宣傳教育,提高青少年學生對遵守社會規範的自覺性,是抑製和減少其放縱行為的有效途徑。
2注意教育方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青少年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個人在一定的群體中希望受到別人尊重並取得合格成員資格與地位的意識表現。自尊心人人有之,而青少年學生的自尊心較一般成年人更強,他們總期望自己的形象受到別人的注意,自己取得成績希望別人給予較高的評價,自己犯了錯誤時,又希望別人給點麵子,予以理解。他們受到別人的尊重時,自尊心就會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從而會更加努力;反之,受到別人歧視時,自尊心受打擊,就可能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缺乏前進的勇氣和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情緒容易激動,就可能產生放縱行為。作為教育者,既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人格,但對於他們不良的放縱行為又不能姑息遷就、放任自流,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工作。發生放縱、攻擊型問題行為的中學生比小學生多,這顯然與青少年生理與心理發展的矛盾有關。中學生由於處於生長加速時期,神經興奮係統和抑製係統失衡,容易引起過分衝動,情緒易表現忽高忽低的狀態,有時講話不注意分寸,不計後果。學校心理谘詢室經常有學生談到與家長、老師、同學發生矛盾、衝突後心裏並不好受,後悔當初的放肆行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一句氣話,或是一句話沒有講清楚,還有的是一句話沒有聽清楚而引發。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與人交往、交流的方法與藝術也非常重要,讓學生細心體會“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的哲理,對於克服放縱行為裨益不淺。
放縱、攻擊行為在性格為外向型的青少年學生中發生率較高。這些學生多動、性急、暴躁、倔強,情緒易激動,對自己的消極行為難以自控。根據這一特點,要教育他們分析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要學會用轉移、克製、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等方法,把情緒強度、表現方式都控製在有益無害的範圍內。同時教育者還應該看到,這些青少年有任性、粗暴的特點,但往往又有耿直、主動、敢作敢為等優點。我們在矯正放縱行為時,既要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和消極的一麵,又要保護和發展其優點和積極的一麵。
4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移情能力,也是抑製放縱、攻擊性行為的有效方法。所謂移情就是時下講的換位思考,即通過對被攻擊的情景描繪和被攻擊者的心理感受來喚起攻擊者的自責和內疚。它與我們平時所說移情別戀是兩回事。移情能力越高,發生攻擊型問題行為就越少,反之,發生攻擊型問題行為就越多。
培養移情能力就是讓攻擊者體會被攻擊造成的傷害所遭受的痛苦,了解他們實施攻擊的後果和影響,喚起他們的痛苦情緒,從而讓攻擊者在思想上形成“傷害他人不對”的觀念,形成貶低攻擊行為的價值觀;在心理上使他們產生一種對施以攻擊行為的內疚感,以此來抑製自己的攻擊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