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僥幸心理(1 / 3)

僥幸心理是個人對與目標不相稱的實現過程做出了錯誤估計,認為目標可以如期實現而產生的心理動機。中小學生由於思想不成熟、思考問題欠周全,有的學生常有一種脫離現實的考慮:盼著“天上掉餡餅”,好讓自己不勞而獲,不必付出艱苦的努力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有些學生出於不同的心理動機,對考試成績或名次看得較重,在心裏沒底的情況下,常常寄希望於考場上的“臨場發揮”,或“夾帶偷看”或“左顧右盼”等作弊行為,抱著“碰運氣”,“如果監考老師沒發現就過關”的心理去作弊。

中小學生發生交通事故的比例很高,其中有些是中小學生在馬路上打鬧,過馬路看到紅燈亮時還心存僥幸地衝過馬路,結果和汽車撞個正著。

在校園內,我們還發現有的同學趁教師不在、無人監督時違反紀律,或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偷拿別人的東西等。

以上這些現象的發生與中小學生心理障礙之一——僥幸心理有密切聯係。這種心理在學生中占有一定的發生率。最近我們對瀏陽市第八中學高一、高二360名學生的抽樣調查中發現,有這種心理問題的學生達到213%。

第一節僥幸心理的表現特征

1投機取巧。有僥幸心理的人不遵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用主觀的態度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外力作用和機遇降臨上。具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往往是以己度人、以己測事,認為憑借自己的幸運可以獲得巧合的成功,抑或是避免突然的災難;或以為彼時彼地成功了,在此時此地也會照樣成功。僥幸心理是基於幻想基礎之上的。有此心理的人做事單憑主觀願望,而不顧客觀實際,往往掩蓋矛盾,喜歡用說謊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滿足,或以欺騙手法獲得別人的信任;企盼偶然機遇,而不創造必要的條件。比如考試作弊的學生,自己不練就真本領,卻寄希望於投機取巧。有的學生橫過馬路時闖紅燈,停下來並不要等候多時,但看見別人橫過馬路,也抱僥幸心理穿過馬路,最終災禍降臨在自己身上。

一個人心存僥幸,就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不思進取,不想吃苦受累,做起事來挑肥揀瘦,也不會實實在在地積累知識和才能,而隻是琢磨如何投機取巧,見機會就抓——哪怕這個機會的成功率微乎其微,極有可能失敗,也要千方百計地想靠“運氣”來撿便宜、嚐甜頭。要知道:真正的成功從來不屬於機會主義者。

2愛耍小聰明。具有僥幸心理的人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耍小聰明,出“鬼主意”。如有些學生為考試作弊,采用夾帶、手勢傳遞答案、利用監考老師視線間隙偷窺他人答卷,利用同學身體掩護等手法作弊。他們自以為隻要自己算計得好,偽裝巧妙,事情辦得隱蔽,能處理好與同學的關係,實施作弊就不會被發現,錯誤地估計教師的管理與同學們的覺悟,最終弄巧成拙,作弊行為敗露。

3蒙混過關。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評價自己,正確分析自己學業成績低下的客觀和主觀原因,為躲避因考試成績差遭老師的責備、家長的訓斥、同學的冷眼,試圖用考試作弊的方法取得如意的成績應付過關。有的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讀中學隻為拿個畢業證,但畢業證的頒發又有一整套程序要求,其中文化知識就要求所考試和考查的科目必須全部及格才能頒發證書,因此隻好在會考中用作弊的方法蒙騙老師和學校,企圖過關。還有的學生違犯了學校紀律後,不能麵對現實,大膽承認錯誤,而是采取回避態度,隱瞞事實,以求蒙混過關,免受紀律教育和處分。

第二節僥幸心理的產生原因

1紀律觀念淡薄。學校作為培養人的地方,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規章製度和紀律要求,以培養和約束青少年的舉止行為,達到黨和國家提出的培養目標,如國家頒布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以及各學校與之配套的係列規章製度等。應該說都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有部分學生由於從小就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對學校紀律要求不當回事,想問題、辦事情不是依據規章製度,而是憑自己的感覺、看自己的需要,權衡個人的利益,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自由散漫。對別人違反紀律也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由於紀律觀念淡薄,中小學生常常做出不正確的判斷,錯誤地估計形勢,從而迷失方向,耽誤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由於不健康心理的消極心理暗示,有的學生總認為平時違反校紀校規是小節問題,無大害處,不懂得“小”與“大”的聯係,不明白“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道理,總是認為小的失誤、錯誤、隱患可以原諒,可以理解,因而在不知不覺中,思想發生變化,僥幸心理也就產生,結果問題堆積,從本不足道的小事引發大的事故案件,個人也掉入泥潭不能自拔。

2滿足虛榮心。考試作弊的中小學生首先是想維護自己的自尊,他們不想有一個太丟人的分數和名次,很在乎自己和家人的麵子以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說穿了這是一種虛榮心在作祟。作弊成功可能滿足了虛榮心,心理上得到一時的輕鬆,可同時會帶來更大的負麵影響。首先,作弊這種行為在當時會給作弊者造成一種緊張心理,在原本就很緊張的考試氣氛下,無疑更阻礙正常思路;其次,一次作弊得逞,下一次不作弊就覺得“吃大虧”了,心理上會不平衡,進一步強化了僥幸心理,最終在獲得了對智力評價的滿足感的同時卻淡薄了對道德品質評價的追求和重視,真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最後,如果作弊被捉,還會發生心理受傷,繼而發展成為對考試的恐懼,甚至導致對學習產生厭惡的可怕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