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可視為《般若經》的一個略本,包含了《般若經》的主要論點;全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喻指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密多”意為到達彼岸;“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以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金剛般若的特點在於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無住生心不染塵的大智慧、大境界,不僅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對現代人也有著諸多有益的啟迪。

南懷瑾先生指出,通常意義上的“智慧”並不能明確般若智慧的內涵。所謂般若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智慧。這絕非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用現在的觀念來說,即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麵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般若智慧包含五種,即所謂的五般若: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它們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由於《金剛經》受到曆代僧俗各界的重視信受,所以它曾經多次被譯出,現存的譯本共有六種,其中要屬鳩摩羅什的譯本最早也最為流行。南懷瑾先生認為,《金剛經》之所以在中國流行,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漢譯文字的優美,這裏就不得不提到譯者鳩摩羅什的譯文成就。他的文字格調,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後來的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他。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當和尚了,他的母親是一位公主,逼著這位宰相還俗,跟她結婚,後來生了這個兒子。鳩摩羅什十一二歲的時侯,已經可以說悟道了,三十多歲就來到中土。當時是南北朝時代,為了請這位學者來,前秦的苻堅消滅了西域的三個國家,這在古今中外曆史上,都是樁震撼的事件。

《金剛經》是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簡潔、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麵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曆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經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慧能的《六祖壇經》。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當眾生立定誌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裏?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加以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金剛經》主張對一切事相都不予執著,認為它們都是“虛妄”的東西,這在一些人看來,明顯是偏“空”的。南懷瑾先生則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金剛經》沒有說世界是空的,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因為空與有都是法相,不可執著。這就如同古人說的“風來竹麵,雁過長空”一樣,當風吹過竹林的時候,竹子會發出一陣陣的聲響,但風絕不會停留在竹麵上,轉眼就無影無蹤了;大雁在空中飛翔,也絕不會在空中留下一絲痕跡,飛過去也就飛過去了。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