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借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麵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舍棄。
南先生稱《金剛經》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金剛經》翻來覆去隻講了一個“空”字。概因之“觀空”是顯法的核心,是密法的基礎。顯法的最高成就,就是悟空。我法俱空。人無我,法無我。空了就像天空一樣,無形無色、無阻無礙,誰也奈何不了我,也就無得無失、無榮無辱、無是無非、諸法平等。這是一種全新的境界——寵辱皆忘、名利如塵、去留無意、平等博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麵目。人在意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采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既是本經的精髓,更成為佛法中不朽的偈頌。釋迦牟尼佛開示“緣起性空”的理論,解釋了宇宙與人生中,一切現象的根本因果。
般若空性,已然是佛法中最有智慧的一道風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金剛經說什麼》
如來所說一代教法,都存一種偉大的核心思想,這種核心思想,不僅是屬於般若,可以說遍於一切教法,隻是其它教法所顯示的不及般若法中具體而明顯罷了。
那麼,般若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佛乃是心靈一劑良藥。古人雲:“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幾句雖隻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已道盡一切教義的宗旨。
四句中明顯指出,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其最大的旨趣,是在治降眾生的一切妄想分別心,然後令其住於無分別而無相無不相的實相般若。所以《金剛經》中須菩提以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為開始。
什麼是實相般若呢?南懷瑾先生指出,實相般若即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是悟道、明心見性所要悟的。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即實相般若,是般若智慧中最根本的。
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寥寥數語,已道盡整個般若的中心思想。信心清淨是因,生實相是果。
南懷瑾先生認為,“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第一品重點的中心,也就是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的法門。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隻有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後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地去信仰,盲目地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地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因而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自求解脫成佛之路。
正信即是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隻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倘若見到,此心也就無比清淨了。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宗的觀想、念咒子等各種修法,其目的都是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