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最後通牒博弈:討價還價的策略(2 / 3)

有這樣一個故事:

北京西城區的一條小街上,坐落著兩家賣粥的小店。我們不妨叫它們甲店和乙店。兩家小店,無論是地理位置、客流量,還是粥的質量、服務水平都差不多。而且從表麵看來,兩家的生意也一樣的紅火。然而,每天晚上結算的時候,甲店總是比乙店要多出幾十元錢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差別隻在於服務小姐的一句話。當客人走進乙店時,服務小姐熱情招待,盛好粥後會問客人:“請問您加不加雞蛋?”有的客人說加,有的客人說不加,大概各占一半。

而當客人走進甲店時,服務小姐同樣會熱情招呼,同樣會禮貌地詢問,但是她們的詢問不是“您加不加雞蛋”,而是“請問您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麵對這樣的詢問,愛吃雞蛋的客人就要求加兩個,不愛吃的就要求加一個。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因此,一天下來,甲店總會比乙店多賣很多個雞蛋,營業收入和利潤自然就要多一些。

在乙店中,讓你選擇“加還是不加雞蛋”,在甲店中,讓你選擇“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第一信息的不同,使你作出的決策完全不同。

在日常生活的討價還價中,我們完全可以運用這種沉錨效應去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如你是一位上司,某個下屬看起來不會工作,接受了任務不知道如何去完成,有沒有辦法促使他按你的意圖去做呢?你領導的團隊老是扯皮,議而不決,有沒有辦法讓他們早點兒作出決定呢?又如,你的孩子要吃巧克力,可是你不願意讓他吃太多甜食,有沒有辦法讓他滿足於更有益健康的東西呢?

當然有。你如果運用“沉錨效應”,就可以應付上述難題,但是前提是必須提供不同的選擇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麵對上述情況,一個明智的上司該怎麼做?你無法掌握日常事務的每一個細節,因而需要下屬幫忙。你想激勵他把項目的一大部分管起來,可是又不想放棄對整個項目的指導,此時你可以對他說:“你看,我們的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我覺得由你處理比較合適。你看是用甲方法好,還是用乙方法好?”此時,誰是上司呢?下屬會覺得自己是上司。其實,選擇是你提出的,但下屬有了選擇權,就有了做主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使他們更熱愛工作、熱愛公司,減少失職的情況。他們雖然責任更重,但是因為有了責任感,覺得自己所選的方案是最好的,因而也就會全力去完成。

生活中的討價還價,正如書生和財主之間的賣和買一樣,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能在你的策略中加一點“沉錨效應”,你的勝算就會平添幾分。

博弈大智慧

在人們做決策觀望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會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第三節 報價的藝術

在討價還價過程中,報價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

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當他見到顧客時很少會直接逼問:“你想出什麼價?”他會不動聲色地說:“我知道您是個行家,經驗豐富,根本不會出20元的價錢,但您也不可能以15元的價錢買到。”這些話似乎是隨口說來,但實際上是在利用先報價的先發優勢,無形之中就把討價還價的範圍限製在15至20元的範圍內。

很明顯,先報價占據了一定的優勢,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它泄露了一些情報,使對方聽了以後,可以把心中隱而不報的價格與之相比較,然後進行調整:合適就拍板成交,不合適就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殺價。此時,後報價者又有了一種後發優勢。

我們可以回到上一節中書生和財主的討價還價博弈。書生拒絕由財主開出的任何低於200兩銀子的價格,這是很顯然的。如果財主開價290兩銀子購買字畫,書生在這一輪同意的話,隻能得到290兩;如果書生不接受這個價格,反而在第二輪博弈中將價錢提高到299兩銀子時,財主仍然會購買此幅字畫。書生如果有點兒貪心的話,顯然會還價。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這個例子中的財主先開價,書生後還價,結果賣方書生可以獲得最大收益,這正是一種後出價的後發優勢。

事實上,如果財主懂得博弈論,他可以改變策略:要麼後出價,要麼先出價,但是不允許書生討價還價。一次性出價,如果書生不答應,財主就堅決不會再繼續談判,也不會購買書生的字畫。這個時候,隻要財主的出價略高於200兩銀子,書生一定會將字畫賣給財主。因為200多兩銀子已經超出了書生的心理價位,一旦不成交,就一文錢也拿不到,隻能繼續受凍挨餓。

博弈理論已經證明,當談判的多階段博弈是單數階段時,先開價者具有先發優勢;是雙數階段時,後開價者具有後發優勢。

因此,先報價和後報價都有利弊之處。談判中是選擇“先聲奪人”還是“後發製人”,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靈活處理。

一般情況下,如果你準備得比較充分,而且知己知彼,就一定要爭取先報價;如果你不是談判高手,而對方是,那麼你就要沉住氣,不要先報價,要從對方的報價中獲取信息,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你的談判對手是個外行,那麼不管你是“內行”還是“外行”,你都要爭取先報價,力爭牽製、誘導對方。自由市場上的老練商販大都深諳此道。當顧客是一個精明的家庭主婦時,他們就采取先報價的戰術,準備著對方來壓價;當顧客是個毛手毛腳的小夥子時,他們大部分都是先問對方“給多少”,因為對方有可能會報出一個比商販的期望值還要高的價格,如果先報價的話,就會失去這個機會。

不論是先報價還是後報價都需要有一個好謀略,需要一些特殊的報價方法,這就涉及語言表達的技巧。同樣是報價,運用的表達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是不同的。假設一個保險公司為動員液化石油氣用戶參加保險,宣傳說:參加液化氣保險,每天隻交保險費一元,若遇到事故,則可得到高達一萬元的保險賠償金。這種說法,用的是“除法報價”的方法。它是一種價格分解術,是以商品的數量或使用時間等概念為除數,以商品價格為被除數,得出一個數字很小的價格商,使買主對本來不低的價格產生一種便宜、低廉的感覺。如果說每年交保險費365元的話,效果就差得多了。由於人們覺得365是個不小的數字,而用“除法報價法”說成每天交一元,在心理上人們會很容易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