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最後通牒博弈:討價還價的策略(3 / 3)

除了這種“除法報價法”,還有“加法報價法”。有時,商家怕報高價會嚇跑客戶,就把價格分解成若幹層次漸進提出,使若幹次的報價最後加起來仍等於當初想一次性報出的高價,這就是“加法報價法”。假設一個文具商向畫家推銷一套筆墨紙硯,如果他一次性報出一個高價,可能畫家根本就不買。但文具商可以先報出筆價,價很低;成交之後再談墨價,要價也不高;待筆、墨賣出之後,接著談紙價,再談硯價,逐漸抬高價格。畫家已經買了筆和墨,自然想“配套成龍”,不忍放棄紙和硯,在談判中就很難在價格方麵強硬了。

有時談判雙方出於各自的打算,都不會先報價。這時對於各方來說,就有必要采取“激將法”讓對方先報價。譬如當你與對方繞來繞去都不肯先報價時,你不妨突然說一句:“噢!我知道,你一定是想付30元!”對方就有可能爭辯:“你憑什麼這樣說?我隻願付20元。”他這麼一辯解,就等於報出了價,你就可以在這個價格上討價還價了。

蕭伯納曾經說過,經濟學是一門最大限度創造生活的藝術。而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創造的基礎就是建立在報價基礎上的討價還價,或者說,討價還價和報價本身就是創造生活藝術的一種具體方法。

博弈大智慧

經濟學是一門最大限度創造生活的藝術。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創造的基礎就是建立在報價基礎上的討價還價,或者說,討價還價和報價本身就是創造生活藝術的一種具體方法。

(第四節 保護討價還價的能力

著名作家劉墉在《我不是教你詐》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小李搬進高樓,十幾盆花無處擺放,於是請人在窗外釘花架。師傅上門工作那天,他特別請假在家監工。中午,張老板帶著徒弟上門,他果然是老手,17層的高樓,他一腳就伸出窗外,四平八穩地騎在窗口,再叫徒弟把花架伸出去,從嘴裏吐出鋼釘往牆上釘,不一會兒工夫就完工了。

小李不放心地問花架是否結實,張老板豪爽地拍拍胸口回答說,三個大人站上去跳都撐得住,保證20年不出問題。小李一聽,馬上找了張紙,又遞了支筆給張老板,請他寫下來並簽名。張老板看小李滿臉嚴肅的樣子,猶豫了一下。小李又說:“如果你不敢寫,就表示不結實。不結實的東西,我是不敢驗收的。”張老板隻好勉強寫了保證書,擱下筆後,對徒弟一瞪眼:“把家夥拿出來,出去再多釘幾根長釘子!出了事咱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說完,師徒二人又足足忙了半個多鍾頭,檢查了又檢查,最後才離去。

從這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博弈論上的啟示:如果你不想陷入某種境地而從此難以脫身,那麼就應該預見到這種後果,並且趕在自己的討價還價能力仍然存在的時候充分運用。換句話說,如果你是買家,就要爭取先驗貨或者先試用再付款;如果你是賣家,應該爭取對方先支付部分款項再正式交貨。

這裏我們討論的是自己與對方處於對等地位的時候所采取的策略,那麼,如果在談判開始的時候你就處於劣勢,你該如何保護自己討價還價的地位呢?

《戰國策》記載的一個故事,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性格十分剛強。他在青少年時期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伍子胥的祖父伍舉、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俱是楚國忠臣。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人為亂”,於是遷怒於太子太傅伍奢,將伍奢和伍尚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

逃到邊境時,伍子胥被守關的斥候抓住了。斥候對他說:“你是逃犯,必須將你抓去麵見楚王!”伍子胥說:“不錯,楚王確實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原因嗎?是因為有人跟楚王說,我有一顆寶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寶珠,可我的寶珠已經丟失了。楚王不相信,以為我在欺騙他。我沒有辦法,隻好逃跑,現在如果你把我交給楚王,我將在楚王麵前說是你奪去了我的寶珠,並吞到肚子裏去了。楚王為了得到寶珠就一定會先把你殺掉,並且還會剖開你的肚子,把你的腸子一寸一寸地剪斷來尋找寶珠。這樣我活不成,而你也會死得更慘。”斥候信以為真,非常恐懼,隻得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終於逃出了楚國。

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人們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這是一種預期的支付,以保證自己能夠免於陷入困境。這種預期支付心理,恰恰給了處於顯性困境者以機會,他們完全可以采用欺騙的方式讓對方作出預期支付,從而幫自己擺脫劣勢的困境。

伍子胥正是運用此種策略,三言兩語巧妙地轉換了自己的劣勢處境,並且把自己的困境與斥候的困境捆綁在了一起,迫使其作出了幫助自己解圍的理性選擇。

這對於我們在處於劣勢時轉換思維方式是很有啟示的。學會通過改變我們與對手之間的位置,創造一個危機,使對方陷入與你同樣無法全身而退的困境,就能創造一個對自己有利的討價還價的優勢。

博弈大智慧

學會通過改變我們與對手之間的位置,創造一個危機,使對方陷入與你同樣無法全身而退的困境,就能創造一個對自己有利的討價還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