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慌忙躲進一個園亭,又恰好偷窺了“玉蕊瓊英”般的公主,撿拾了她的紅巾,並題詩以表愛慕。於是災禍突然又從天而降,公主的侍女說“竊窺宮儀,罪已不赦”,再加“塗鴉若此”,愾定沒活路了。幸而公主不怪罪,反而讓侍女送給他飲食,看來對他頗有好感。陳弼教剛有廣希望,更大的恐懼又來了。王妃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氣,要治他的罪。陳生一籌莫展,沒想到捉拿他的人到來時忽然出現意外:“數人持索,洶洶入戶。內一婢熟視曰:將謂何人?陳郎耶?遂止持索者,閂:且勿且勿,待白王妃來。"驟然禍變為福,西湖主有請,陳弼教從階下囚突然被召為駙馬。原來,當年向陳牛求救的豬婆龍就是今日的“湘君妃子”西湖主,當年銜尾不去的小魚兒正是這次洶洶入戶準備抓陳生的侍女。西湖主之所以召陳弼教為婿是為了報答當年的救命之恩,包括“賜刀圭之藥”。世上竟有這樣荒唐而又美妙的經曆?其貌不揚的豬婆龍怎能跟錦繡輝煌的妃子聯係到一起?蒲鬆齡偏偏把他們聯係到一起,而且還聯係得天衣無縫。陳生能夠遇仙就是因為他無意之中玩耍般地做了一件善事。在人神交往的故事裏,吉人天相、勸善懲惡的思想表現得也很突出:如果你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上天就會幫助你,讓你得到功名,得到富貴,得到女;如果你是個有缺點的人,有毛病但不是大奸大惡的人,上天會讓你得到小小的懲戒,讓你歸正、向善,不再聊齋神幻往邪路上走。《雷曹》裏的樂雲鶴看到一個人很饑餓,就招待他吃飯,結果就被那個人請到天上,來了番雲間漫遊。樂雲鶴從天空中撥開雲彩望向人間,銀海蒼茫,下界城郭小得像豆兒。

他看到滿天星鬥都在自己的眉目之間,一個一個嵌在天上,像湖裏栽種的蓮花,大的像甕,小的像盆,更小的像碗。樂雲鶴還看到了雨是如何下的:兩條龍駕著輛車,車上有盛水的器具,許多人捧了水向雲間灑,樂雲鶴惦記著家鄉的旱情,多捧了幾把水灑下,果然他的家鄉得甘霖,旱情解除。更有意思的是,樂雲鶴從天上悄悄摘了個小星星回家,居然投胎變成了一個聰明的兒子!樂雲鶴不過給一個異人吃了一次飯,結果造福鄉裏,也造福了自己。《彭海秋》也是講遇仙的故事。名士彭好古中秋寂寞,請丘生來喝酒。丘生也是名士,但有“隱惡”,就是不為常人察覺的壞毛病。這時不速之客彭海秋來了,他未卜先知,了解丘生,對氐生很鄙視,傲不為禮。然後彭海秋從西湖請來一位歌女唱歌,再從天河招來遊船帶彭好古和丘生遊西湖,並為彭好古和歌女娟娘代訂三年之約。彭好古返回家鄉時,同去的丘生不見了,卻不知哪兒來匹馬。

他騎上馬回家,才發現那馬就是丘生三年後,彭好古到揚州,又遇到了娟娘,兩人結為伉儷。《彭海秋》寫天河行舟,寫彩船、祥雲、瑞靄、清風,寫羽扇般的短棹像鳳鳥的翅膀在太空飛駛。西湖蕩舟,仙樂統繞,月印煙波,景美如畫。飛舟美,西湖美,娟娘形態美,實際上寫的是名士風流,寫的是闊公子與俏佳人的悲歡離合。

但因為《彭海秋》隱約存在的勸善懲惡意願,向善的彭好古遊美景,獲佳人,品質有毛病的丘生則變了回畜牲。至於《嶗山道士》,不僅在中國家喻戶嘵、婦孺皆知,還很早就傳到了西方,成為中國文化在西方的代表。嶗山道士的故事是仙人懲戒凡人的輕喜劇。王生慕道,到嶗山學道。道人不教給他仙術,讓他砍柴,王生嬌惰不肓吃苦,想回家。有一次,老道跟兩位朋友一起喝酒,剪個紙月亮粘在牆上,頓時巧瑞芳揭秘聊齋囊脫“月明輝室,光鑒毫芒”。拿一壺酒,囑附大家都要一醉方休。王生心想,七八個人,一壺酒哪夠?沒想到這酒總也喝不完。有個客人提議:“何不呼嫦娥來?“然後把竹筷擲向月中,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漸漸變大,翩翩作“寛裳舞”,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唱完,盤旋而起,躍登幾上,又變成筷子。王生心慕道士的仙術,又忍耐一月,終於苦不可忍,向道士提出要回家,又說,我來這麼長時間了,怎麼也得教我個法術。問他想學什麼,他指名學穿牆術。學道是為了提高修養,他偏偏學穿牆。道士穿牆是為了方便,王生為什麼專學穿牆?顯然動機不純。回到家,王生自我吹噓說遇到仙人,再堅硬的牆壁也擋不住自己。妻子不信。王生仿效嶗山道士,先離開牆壁幾步遠,再猛然向牆壁直衝過去,不料“呼”的一聲,腦袋撞在牆壁上,王生栽倒在地,額頭上碰起個雞蛋大的包!妻子嘲笑王生吹牛皮,王生又慚愧又氣憤,隻好罵老道士惡作劇捉弄自己。嶗山道士的故事至今仍有啟發意義:人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就像小說裏寫的,要老老實實砍柴,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想取巧走捷徑沒有不碰壁的。仙界意味著永久的享樂、戈恒的生命,也是貧困潦倒者享樂的海市蜃樓。世世代代都有人求仙,世世代代都有作家寫遇仙故事,《聊齋》的遇仙故事創造了“幻由人生"的新內涵,寫出了一批具有平民色彩的神仙形象,寫出了組美麗動人的遇仙故事,對中國古代小說做出了重要貢獻。狐夢:求夢得夢,夢中有夢《聊齋誌異》作為中國最傑出的誌怪小說,主要內容除了神鬼狐妖之外,就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