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鬆齡為什麼寫夢?《聊齋》裏的夢又有哪些樣式?體現了什麼思想?我們先看看中國古代優秀的"夢文學”傳統。聊齋神鬼夢幻畜六朝時劉義慶的《幽明錄焦湖廟祝》開啟後世文學之“夢文學”的先河。焦湖廟的廟祝有個柏枕,縣民湯林來到廟中,廟祝請他躺到柏枕上。湯林進入夢中,看到朱門、瓊宮和瑤台,他做了官,先是秘書郎,後是黃門郎,在官場待了一年多。等他醒來,原來是轉眼之間的事情。從《焦湖廟祝》開始,夢中得富貴成為小說家和戲劇家熱衷的題材。唐代有兩篇著名的寫夢傑作,對後世小說戲劇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篇是沈既濟的《枕中記》,寫呂生在邯鄲道上遇見道士呂翁,呂翁給他一個青瓷枕,他在枕上入夢,娶了門第高貴的媳婦,中了進士,出將入相,享盡榮華富貴。等他醒來,發現他入夢時店主人蒸的黃粱還沒熟。這就是後來人們經常說的“黃粱一夢”。另一篇是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內容跟《枕中記》大致相同。這兩篇小說都借夢境寫讀書人的升宮**,借夢醒說明功名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如夢如幻。從唐代開始,“黃粱一夢”與“南柯一夢”就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

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袓一生寫了四個劇本,都是寫夢,影響最大的是《牡丹亭》。

他自己說:“一生四夢,得意者惟在牡丹。"《紅樓夢》更是善名的“夢文學”,戲法個個會變,隻是立意各不相同。

蒲鬆齡擴大了夢文學的疆域,把夢變成凡人聯係神鬼狐妖的最佳手段,把夢寫得像日常生活樣可信、可感。

他寫夢中娶媳婦、夢中做大官、夢中寫文章;寫黃粱一夢、警世之夢夢中之夢。《聊齋》中的夢文章無處不在,《聊齋》的夢做得新奇,做得巧妙,做得有哲理。短篇小說要寫得精練,寫得短,必須講究章法;誌怪小說寫人和神鬼狐妖的關係要處理得簡潔明丫又引人入勝。凡人通過夢境可以進入天宮,跟雷酋對話,隨著雷曹看滿天星鬥,看龍如何下雨;也可以借助夢進入陰世看閻羅斷案。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厙將軍靠出賣恩人升官發財、飛黃騰達,世人很瞧不起他,卻對他沒辦法。

他在夢中到了陰司,閻十因為他無義,命令給他沸油澆足,警示他立腳不穩。等他醒過來,腳痛不可忍,腳祉頭陸續掉了下來。馬瑞芳揭秘《聊齋誌好》少年於江的父親被惡狼吃掉,於江要給父親報仇,卻找不到那頭吃人的狼。後來父親托夢向他形容惡狼的樣子,於江認準那隻白鼻子惡狼,殺了狼,給父親報了仇。夢,有時是《聊齋》故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甚至有時還是最主要的情節。《紅樓夢》寫了很多夢,人們印象最深的是賈寶玉夢遊太虛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