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你想一卷在手,借小說怡性養情,悠哉遊哉,就能看得出《蓮花公主》寫得美極了,妙極了,特別耐人尋味。續黃粱:夢境中的反腐風暴剌貪刺虐是《聊齋誌異》的重要特點,而用夢境刺貪刺虐最有代表性的是《續黃粱》。《續黃粱》寫福建的曾孝廉跟幾個新貴到禪院找人算命,算命的對他阿諛奉承。曾某問道:“你看我有穿蟒袍、束玉帶的命嗎?”算命的說:“你將要傲二十年太平宰相”。

大家聽了便用“二十年太平宰相”向曾某祝賀,曾某得意忘形,說“我做宰相,任命某某做應天府巡撫,我表兄弟做將軍,老仆人也弄個小官兒幹幹”。

過了一會兒,曾某打起盹兒來,忽見兩名太監,手捧皇帝的詔書召曾太師入朝商定國家大事。曾某急急忙忙跑去上朝,皇帝賞賜蟒袍玉帶。回到太師府,三公六卿、達宮貴人們送來海外奇珍異寶,拍馬屁的是絡繹不絕,曾太師天天看美女們輕歌曼舞。對當年幫過自己的人,馬上任命其做官;跟自己不對付的人,馬上削職,貶為庶民。—次他偶然到郊外遊玩,有個人喝醉了酒,衝撞了儀仗隊,二話聊齋神鬼夢幻、—不說,亂棍將之打死!老百姓害怕他的權勢,把好房子好地獻給他,曾太師富可敵國。

但是,好景不長。龍圖閣包學士給皇帝上疏,說:“曾某是個凶酒賭博的無賴、市井小人,如今受到皇帝恩寵,非但不為國辦事,反而隨心所欲,作威作福,賣宵鬻爵,結黨營私,魚肉人民,聲色犬馬。對百姓良田任意侵占,對良家女子強行聘奪,真真烏煙瘴氣,暗無天曰。

他的奴仆一到,太守、縣令,哪個不看其臉色辦事?書信一投,布政司、都察院,哪家不是用曾某權勢取代王法?所以敬祈皇上殺了奸賊的頭,抄沒他貪贓枉法得來的家產。

“接著,尚書、禦史等紛紛上表彈劾曾某,過去拜了門生、汄了幹爹的,也都翻臉不認人,落井下石。皇帝下令將曾某抄家,結果抄出金銀錢鈔幾百萬、珠寶翠玉瑪瑙幾千鬥、帷幕窗簾床帳幾千架。曾某被充軍雲南,在流放途中被深受其害的“亂民”所殺。《續黃粱》用夢中做高官、享榮華、貪贓枉法、最後逃脫不廣陰司懲罰的故事,給有誌於出將入相的讀書人以當頭棒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小說的後半部。在唐傳奇中,夢中高升者罷官就是夢的結束,《續黃粱》不是這樣。曾某在夢中被罷官後,在中被“亂民”所殺,貼陰間。閻羅根據他的罪惡先讓他上刀山下油鍋,然後讓判官統計他生前貪汙的金錢數目,算出來共三百二十一萬兩銀子。閻羅說:“他既然積攢了這麼些錢,那就都讓他喝下去!”三百二十一萬兩銀子取來,像座小山丘,被丟到大鐵鍋裏,點上火,熔成汁,幾個小鬼用勺子往曾某的嘴裏灌一流到臉上,臉皮燒裂;灌進喉嚨裏,五髒開鍋。曾某活著時隻嫌這東西少,現在隻嫌這東西多!這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一般貪官被懲罰,頂多是砍頭,不過是一時之痛,《續黃粱》卻讓貪官貪多少銀子就“喝”多少銀子,每喝一勺都是體會貪汙的"成果”,每喝一勺都是體會貪汙之害。相信假如有來世,他們絕不敢再伸手。這樣的處置,何等痛快!正當夢中受盡磨難的曾某覺得十八層地獄也無此黑暗時,他被高僧喚醒,知道夢中的一切都是高僧對他的點化。此時聽到“修德行仁火炕中自有青蓮"的勸諭曾某升宮發財的想法淡化了,“入山不知所終”。世問少了一個吋能的高官,山中多了一個靜修的高人。這就是《聊齋》中黃粱一夢的結局一讀書人最好遠離官場,遠離塵囂,靜修灼審。《聊齋》用夢的形式刺貪剌虐的還有一篇,人們往往不太注意,但卻相當亟要。《絳妃》一篇中,蒲鬆齡鄭重其事、清清楚楚地寫明時間一癸亥年,即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地點一綽然堂和人物一餘,即蒲鬆齡自己。在這個夢境裏,花神要“背城借一”向“封家婢子"風神宣戰,“餘”文思雜湧,寫成一篇《討風神檄》。情節非常簡單,大量篇幅是代絳妃寫的檄文,洋洋灑灑,寫風的曆史、風的肆虐,運用虞帝、宋玉、劉邦、漢武帝的故事,說明“風”如何以邀帝王之寵而撈取資本起家,日漸放縱肆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