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2 / 2)

但這又不是一個夢,而是一個對他的軀體產生很大影響的變異。

他人醒了,但意識還停留在老虎階段,他的身子不能動,在草叢甩躺了一夜才會走路,然後疲憊不堪地回了家。家裏人因為向杲好幾個晚上沒回家,正在那兒害怕、猜疑,看見他回來,都高興地過來慰問。向杲躺到床上,踔頭呆腦地連話都說不出來。過了一會兒,家裏人聽說莊公子給老虎咬死了,爭先恐後地跑到床前告訴向杲。向杲這才開口說話:“那隻老虎就是我呢。

“接著,他向家人一一描述他是怎麼變成老虎,又怎麼把莊公子的腦袋咬下來的。這下子,向杲化虎報仇的事很快便四處傳揚開來。莊公子的兒子心痛父親死得慘,聽說是向呆化虎把父親吃了,非常痛恨。到官府告發,官府因為人變老虎的事太離奇、太荒誕而沒有根據,對莊家的訴狀不加理睬。向呆如願以償地給哥哥報了仇,並?還逃脫了法律的懲罰。這,就是向呆化虎這個著名《聊齋》故事的內容。從這個離奇的故事裏,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第一,《向呆》這個怪異故事是深刻的刺貪剌虐佳作。用虎和人的關係做文章來諷刺黑暗社會,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傳統。《禮記楂弓》記載,一家兩代男人寧可給老虎吃掉,也不願意搬到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的地方,孔夫子因此感歎:“苛政猛於虎。

“可見,苛馬瑞芳揭秘《聊齋誌異》重的政令和賦稅比老虎還要凶猛、可怕。柳宗元的名作《捕蛇者說》寫了類似的情況:盡管一家幾代人死於毒蛇之口,卻也不願意離開,他們是為了能捕蛇以充抵重稅。

蒲鬆齡在《聊齋誌異》裏有個著名論點:“官虎吏狼"~~封建宮場的官像猛虎,吏像惡狼,或是吃人不吐骨久,或是吃人吃得白骨如山。《向杲》則描寫良民在沒有活路、要求得公正、要想報仇的情況下,不得不變成老虎。化虎食仇人既能報仇雪恨,又能保護自己。

蒲鬆齡在本篇的“異史氏曰"中進一步闡述了這個小說的意義:“然天下之指人發者多矣,使怨者常為人,恨不令暫作虎!”一天下那些令人發指的事實在太多了,可惜滿腹怨恨者隻能老老實實地做人,恨不能讓他們都暫時變一變老虎!人化虎是偶然的,卻又是良民懲治凶頑的必然,是無辜良民與殘民以逞的魑魅魍魎進行鬥爭的絕妙手段。向呆化虎表麵上是個怪異故事,實際上是“剌貪剌虐,入骨三分”的不朽作品。

蒲鬆齡說“天下之指人發者多矣,恨不令暫作虎”。

可見,黑暗社會把人逼成了虎,這就是相當深刻的道德教訓。第二,人化虎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題材,蒲鬆齡把這個傳統題材發揮到了極致,寫到至真至美的地步。

蒲鬆齡是學者型的作家,他的作品有很多取自生活積累,也有的取自前人作品。《聊齋誌異》中真止算是短篇小說的,也就是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成功的人物形象的篇章,大概有二酉篇,其他近三百篇屬於散文、瑣記之類的作品。而二西篇真正的短篇小說裏,能從前人作品找到“本事”或者說“原型”的大約有百篇,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聊齋》小說不是蒲鬆齡獨創的,而是他改寫的前人作品。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目,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現象。魯迅先生曾經說《聊齋誌異》“亦頗有從唐傳奇轉化而出者”,意思是說,《聊齋誌異》裏頗有一些篇章是從唐傳奇轉化過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