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曆史上還曾叫過宛平、燕山府、聖都、汗八裏稱、長安、春明、日下、京華、都門、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
中國的別稱
中國的別稱很多,其中最為常見和常用的是:華夏、九州、赤縣、神州、中華、中夏等。與這些別稱意思相近的還有四海、宇內、海內、天下等。
華夏的由來
相傳,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人民自稱“華夏”。而“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的“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美為華,以疆界廣闊、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華夏”表示美好和繁榮,至今是中國最普遍的別稱。
長江的別稱
長江的別稱有: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峽江、荊江、潯陽江、揚子江等。
春天的別稱
春陽:因春天陽光溫和明媚而得名;
陽春:唐朝詩人李白詩中就有“陽春召我饒煙景”的詩句;
芳春:因春天草木萌動,百草新生,大地草綠如茵,繁花似錦,故而得名;
蠢:古時“春”與“蠢”同音,春來蟲動,故而得名;
青春: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
豔陽:因春季陽光燦爛而得名;
三春:因為春季包含了一、二、三月,而合稱“三春”;
九春按民間習俗,10天為一春,春季有90天,故又稱“九春”;
此外,春天還有陽節、昭節、韻節、淑節、侖靈等20多種雅稱。
夏天的別稱
夏天別稱有:朱明、朱夏、三夏、九夏、長夏、炎節;
朱明:最早來源於《爾雅·釋天》中的“以夏為朱明”;
三夏:古人以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是季夏,簡稱“三夏”;
九夏:因夏季三個月共90天而得名;
長夏:因夏季白晝特別長而得名;
炎節:因夏天天氣很炎熱而得名。
秋天的別稱
三秋: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
九秋:整個秋季共分為九旬,故稱“九秋”。
金秋: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屬金,故稱“金秋”或“金天”。
素秋或素節:古人認為,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白黑黃)中的“白”,稱為“素”。
另外,秋天還有金素、商秋、勁秋、泰秋、西陸、白藏、爽節等別稱。
冬天的別稱
三冬:古人以農曆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將三個月合稱“三冬”,代指冬季;
九冬:冬季三個月共九十天,因此冬季又稱“九冬”;
清冬:冬季萬物蕭條,天地間一片清寒,故冬季又有“清冬”的別稱;
玄冬:“玄”為黑色,古代以四方為四季之位,北方為冬位,其色黑,故冬季別稱“玄冬”;
窮陰:古代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故稱“窮陰”;
北陸:北陸本指太陽冬季所在的方位,後來被人們用來代稱冬天;
此外,冬天的別稱還有“歲餘”等。
“姑蘇”的由來
蘇州的雅稱為“姑蘇”。東漢哲學家王符的《邊議篇》中記載:“範蠡收債於姑胥,蓋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吳者也,故名其地曰姑胥,曆代轉音為姑蘇。”這就是說,吳地本為胥的封地,因而被稱作“姑胥”。在吳語中,“胥”、“蘇”二字音相近,“姑胥”慢慢演變成“姑蘇”。
天下第一關的由來
“天下第一關”即指舉世聞名的曆史古城山海關,古人稱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它是萬裏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與高山大海相距7.5千米,長城縱貫南北,山海關城緊扼隘口。並且東有峻嶺,是一道天然屏障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關”,成為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史上“關”的代表稱號。
走遍華夏
南水北調
20世紀50年代,中共中央、政務院提出了“南水北調”的設想。經過幾十年研究,南水北調的總體布局確定為:分別從長江上、中、下遊調水,以適應西北、華北各地的發展需要,即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建成後和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相互連接,將構成中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引灤入津
天津由於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劇增,用水量急劇加大,而主水源海河上遊由於修水庫、灌溉農田等,流入天津的水量大幅度減少,造成了天津嚴重供水不足。起初,曾從北京密雲水庫調水。但是,為了保障北京用水,密雲水庫不能再向天津調水,天津麵臨水源斷絕,甚至緊急疏散人口。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引灤入津工程,就是把灤河上遊的潘家口和大黑汀兩個水庫的水引進天津市。1983年9月11日,引灤入津工程提前完成。從此,解決了天津的城市用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麗、古跡眾多為主要特征的風景遊覽和曆史文化名城,因“玉桂成林”而得名。這裏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麗壯觀;洞中的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就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很多石刻和壁書,使桂林得到了“遊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