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踢毽子,起源於漢代,又叫“打雞”,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是湖南、湖北、重慶、貴州四省市部分地區民間傳統體育娛樂項目之一。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確,毽子才能遂心著意。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我國以後,踢毽子仍為我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
蕩秋千
秋千,原意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漢武帝時,為宮中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現在每年元宵節期間,河北省的武安、涉縣、磁縣一帶的城鄉群眾仍有蕩秋千的習慣。
放風箏
風箏起源於春秋時代,魯班用竹子做風箏的材質逐漸演變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後來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每年,山東濰坊都舉辦為期10天的國際風箏節。
圍棋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稱為弈,圍棋對弈又被稱為“手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一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圍棋以雙方落子作為語言進行交流,每手棋都傳遞著信息。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是一個智力遊戲,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製能力。
象棋
象棋在我國曆史悠久,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象棋有兩種解釋:一是狹義的象棋,僅指中國象棋;二是廣義的象棋,包括世界各國類似於中國象棋的棋類運動。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將“中國象棋”規定為我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並更名為“象棋”。
五禽戲
最早記載“五禽戲”的是南北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五禽戲又稱“五禽操”、“五禽氣功”、“百步汗戲”等。據說由東漢醫學家華佗創製。五禽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健身方法之一,由五種模仿動物的動作組成,分別是虎戲、鹿戲、熊戲、猿戲和鳥戲。後來中國體委新編簡化了五禽戲,每戲分兩個動作,分別為:虎舉、虎撲;鹿抵、鹿奔;熊運、熊晃;猿提、猿摘;鳥伸、鳥飛,每種動作都是左右對稱地各做一次,並配合氣息調理。1982年6月28日,衛生部、國家教委(教育部)和國家體委(國家體育總局)發出通知,將五禽戲在大學中推廣為“保健體育課”的內容之一。
中國奧運
中國參加奧運會第一人
劉長春(1909—1983),出生於著名的“田徑之鄉”大連市。他是中國參加奧運會的第一人,是張學良將軍一手栽培起來的田徑國手和強將。1932年7月,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上,我國首次派出唯一的運動員劉長春參加,他從上海到美國,在海上漂泊了22天才到洛杉磯。由於疲勞過度,又來不及倒時差,他當時參賽成績並不理想,未能進入決賽。但他是中華民族參加奧運會的第一人,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受到世人矚目。他的參賽打開了中國進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大門,象征著一個新的曆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