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比這塊飛來冰和人造冰的性質,1983年4月19日下午,在無錫市科委的支持下,進行了兩次人造冰高空拋落實驗,人造冰的密度為0.9克/立方厘米,溫度約為—1C,其大小與飛來冰相近,拋落高度為22米,落點也是水泥路麵,氣象條件也相似。在實驗時,同樣請1983年4月11日當時的8位目擊者到現場觀看並作即時對照實驗。
實驗表明,兩次人造冰著地後,在落點附近都有明顯的碎冰碴堆積,向外濺射的碎塊少而且塊頭也小,形狀還不規則,有棱角。
飛來冰第三個特點是著地時有霧氣升騰,而人造冰著地時沒有出現霧氣。
飛來冰第四個特點是觸摸起來感覺比人造冰冷。由霧氣和低溫的特點可推測飛來冰中含有比人造冰更易揮發的物質。
飛來冰第五個特點是落地時聲音較脆。
第六個特點是密度輕。同樣大小的冰塊,飛來冰比人造冰約輕1/3。
飛來冰第七個特點是融化速度快,而人造冰融化慢。
由密度、融化速度和落地聲響可推測飛來冰物質含有較多的肉眼不易覺察的小氣泡,從而使密度變輕,融化速度變快,當高速撞擊地麵時就發出如同輪胎爆炸般的聲響。
飛來冰的顏色據目擊者反映有兩種,一種是不透明乳白色,另一種是透明水灰色。另外據嚐過飛來冰冰塊的多數目擊者反映,飛來冰無味,個別目擊者說略微有點澀。
這塊奇特的大冰是從哪裏來的呢?會不會是從高層建築物上拋落下來的?現場考察表明,在靠近冰塊墜落地25米以內,都是明顯低於8米高電線的建築物,而且當時目擊者看到這塊大冰是近垂直方向落下的,因此可排除從高層建築落下的可能性。
從無錫地區天氣形勢看,當時並不具備冰雹形成的條件,何況冰雹不愛“單刀赴會”,它們擅長於以“集團軍”參“戰”。從無錫和我國各地的氣象形勢也排除了當時龍卷風“興妖作怪”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還先後前往無錫市附近機場和上海空軍部門詳細地逐一調查當時有關飛機飛行情況和氣象條件,結果表明在飛來冰落下前後,沒有飛機機身積冰後除冰或從飛機上拋下冰塊的可能性。
根據這次飛來冰的性質和其他各項調查,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工作者在這次考察中提出這塊大冰可能是從彗星上飛來的,彗核是以水冰為主的冰物質,並夾雜一些塵埃物質,當彗核在太陽係空間運行時,受迎麵的流星體撞擊,就從彗核表麵濺射出一些碎冰塊,有的偶爾與地球相遇,穿過地球大氣落到地麵,就成為隕冰。但是確證這塊飛來冰是否為隕冰,還有待於以後更深人的分析研究。
然而對隕冰的懷疑也接踵而來。1983年無錫飛來冰降落後的短短幾年時間內’又相繼在江蘇省南部落下三次墜冰。1983年12月6日中午12點30分墜落在江蘇省武進縣前黃鄉西頤村的一次,1984年1月13日墜落在江蘇省昆山縣城南鄉虹橋村的一次,1984年11月17日上午10點5分墜落在無錫縣梅村鄉新北村一塊直徑50厘米左右的冰塊。隕冰是罕見的天象,怎麼可能在如此短時間內於地球表麵如此小的蘇南區域接連發生呢?會不會是人為的因素造成的?有的人又聯想至U也許有另一個肇事者一飛機?
所以,是不是真的有隕冰,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恒星溫度的最高限為多少
在我們能觀測到的恒星中,99%以上都和太陽一樣,屬於主序星的一類。平時人們所說的恒星溫度,一般指恒星的表麵溫度。
任何恒星都具有一種在其自身的引力作用下發生i丹縮的傾向,當它i丹縮時,它的內部會變得越來越熱,可當它的內部溫度越來越高時,就會發生一種膨脹的傾向。最後,當丹縮和膨脹達到平衡時,它便達到了某種固定的大小。一顆恒星的質量越大,為了平衡這種坍縮所需要的內部溫度就越大,因而它的表麵也就。
太陽是一顆中等大小的恒星,它的表麵溫度為6000°C。質量比它小的恒星,其表麵溫度也比它低,有一些恒星的表麵溫度隻有2500C左右。
質量比太陽大的恒星,其表麵溫度也比太陽高,可達10000C、20000C,甚至更高。在所有已知的恒星中,質量最大、溫度最高、亮度最強的恒星,其穩定的表麵溫度至少可達50000°C,甚至可能更高。也許可以大膽地說,主序星的最高的穩定表麵溫度可以達到80000C。
為什麼不能再高呢?質量再大的恒星,其表麵溫度會不會比這還要高呢?恐怕是不可能的。因為一顆普通的恒星,如果具有這樣大的質量,以至它的表麵溫度竟高達80000C以上,那麼,這顆恒星內部的極高溫度就會使它發生爆炸。在爆炸時,也許在瞬間會發出比這高得多的溫度,然而當它爆炸之後,剩下來的將是一顆更小更冷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