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核桃
核桃享有“長壽果”之稱,具有卓著的健腦效果,一直被列為世界四大著名幹果之首。盡管人類大腦所需的脂肪中有近一半不能在體內由自身合成,但是核桃卻可以直接提供。此外,核桃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保持心血管健康、調節內分泌、生殖功能以及增強人體內髒細胞活力都有重要作用。
怎樣防治“灰色”心理綜合症呢?
嚐試新的環境:中老年人到了新的環境,可以產生新的活力,恢複新的潛能,如外出旅遊、到子女或親戚家住幾天等。
讓生活豐富多彩:不要把生活視野固定在某一點上,若能積極地把興趣放在知識、運動、娛樂等方麵,使生活豐富多彩,可以活躍單調或疲倦的生活。
平和:正確認識自己,培養主觀平靜的情緒,發現自己有不良情緒應及時調整,遇有不快的事不要悶在心裏,應找機會向親人、知心朋友傾訴出來,往往被人點撥幾句後,困擾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陶冶情操:不貪求、不計較、不把事做絕,當糊塗時且糊塗,該讓步時就讓步,以培養開朗的性格,寬廣的胸懷。
健康小檔案
嚐試更多地了解自己,嚐試更多地發現表象中潛藏的本質,積極生活,舒適自我,扶正以祛邪,就不難處於健康的狀態。搭上了健康的快車,你就是在駛向幸福——人是在身心健康中幸福。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2004年10月17日。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劉紅斌參加北京國際馬拉鬆賽猝死兩個月之後,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係2002級本科生湯鎔華在操場踢球時突然倒地,但當120急救人員趕到時發現其已經死亡。
兩起高校學生猝死事件,時間正好相隔兩個月。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問題不能在發生之前得到及時發現和預防?有記者對此專門調查了部分高校的學生,據他們介紹,除了在新生入學時會有一次比較正規的體檢之外(有的在畢業時也有體檢),學校在大學期間基本不會再組織定期的體檢,這就很難及時發現一些突發病症的前兆。而學生除了生病,平時也很少有前往醫院檢查身體的習慣和意識。
確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能見到的情況是:感到身體不舒服了、有病了,才去看醫生,而疾病或許已經比較嚴重了。
盡管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已經越來越充分,但是能夠自覺去定期體檢的人卻不多,往往是得病了才想起來去看醫生,可這種情況下往往病情已經挺嚴重了,治療困難並且花錢也很多。去醫院體檢的人多是單位組織員工集體體檢,或是招工、出國時被迫體檢,主動自費體檢的並不多。
健康體檢是健康者或亞健康者了解身體健康狀況、評估健康素質的一種方法。隻要條件許可,任何人都應參加健康體檢。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專家認為,定期進行全麵的健康體檢,有利於疾病的早期發現,特別是對於一些亞健康狀態和一些身心疾病表現者,可以排除其器質性病變的可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是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20年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發病率逐漸升高,而高血脂、高血壓和吸煙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這些因素僅僅單獨出現,就已經對人的健康構成很大威脅,如果同時出現,危險性就會成倍增加。高血壓和高血脂等被稱為無聲殺手,不進行體檢,是難以及早發現的。目前,心腦血管病的流行特點是具有年輕化的趨勢。
健康體檢其實就是為了及早發現一些健康狀態中的危機,使產生疾病的危險因素得以及時消除。
現在,關注健康的大多是老年人,其實,健康應該從青少年開始注意,比如像動脈硬化這類病,通常它們被稱為“突發心肌梗死”、“突發腦卒中”,但醫學專家認為,這種提法不對,因為心肌梗死、腦卒中並不是突發的,動脈硬化植根於青年,發展在中年,發病可能在中老年,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沒有病程的積累發展,就不會有所謂的突發心梗,不會突發腦卒中。很多研究已經證明,有些20多歲的青年人已經開始動脈硬化,到30多歲已經堵塞一半以上,到50多歲堵死了,好像堵得很突然,實際上已經經過長久的積累。因此專家呼籲人們要轉變健康觀念,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作一個“定期總結”。
有三類人群對定期體檢需要特別關注——
第一類:白領族。一項對4000多名31至60歲白領人員的調查,發現脂肪肝發病率高達12.9%,肥胖症患病率達31.6%,高脂血症患病率為12.8%,冠心病患病率為3.1%。據專家分析,白領的脂肪肝、高脂血症等患病率之所以比其他人群患病率來得高,可能是由於白領常有應酬,過量的攝食、吃宵夜等不規律的飲食方式,擾亂了正常代謝,為脂肪肝、高血脂和肥胖的發病提供了條件。若能每年體檢一次,這些疾病就能做到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第二類:40歲以上的亞健康人群。18至40歲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已逐漸開始輕度失調,而到40歲以上,潛疾病狀態的比例也陡然攀高。亞健康狀態在中年以後也變得明朗化。肩負事業和家庭重擔的中年人,切勿輕視亞健康狀態,以免將來諸病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