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老年健康計劃(4)(3 / 3)

“眼不見,心不煩”是很有道理的。閉上眼睛可以養目,更可以靜心。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

傳統醫學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和精神知覺的總稱。神對健康關係重大。《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盈與虧,關係到人的健與衰;神的得與失,又關係到人的生與亡,欲養生者當神養之。

晚上睡不著覺時,最好的選擇是“閉目養神”,以靜其心,而不是選擇讀書、看報。在“閉目養神”的同時,如能再配合著練眼功,則能很好地改善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眼睛幹澀、眼肌疲勞等症狀。

健康小檔案

靜修可以逐漸把握自己,控製自己的意誌和情緒,達到心境的平靜。

養生之道

仁者長壽

張學良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也是高壽103歲的健康老人。他和另一位名人張大千的一段故事,堪稱是仁者壽長的典範。

1930年,時任中華民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的張學良,對書畫藝術情趣極濃,經常請書畫界名流,來公館共賞收藏。這時有專家說:“漢卿,你收藏的清代畫家石濤的作品有不少是贗品,出自張大千之手。”

張學良從此一心想拜訪這位張大千先生。他派自己的副官給張大千送去請柬,邀請參加為其舉辦的宴會。張大千一看請柬,有些忐忑不安,覺得自己與這位大名鼎鼎的張學良,素無來往,怎麼會請我呢?正疑惑時,門開了,進來三位軍人,其中一位就是張學良,他一把抓住張大千的手,自報家門地說:“我叫張學良,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幸會,請到公館敘談敘談。”

來到公館,一見高朋滿座,有齊白石、周養厴、陳半丁等書畫名流。張學良把張大千介紹給大家,又把他引入上座。從此,二人成了知己。一次,張大千在琉璃廠看到一幅清初名家新羅山人的《紅梅圖》,遂與古玩店老板商定好300塊大洋成交,第二天拿錢取畫。也巧,人剛走,張學良也來到了店裏,也看中了這幅畫。老板告訴了實情,可張學良給了500塊大洋,買走了畫。

1961年,張大千從海外回台灣探親,又與張學良見麵了。話題談到了當年《紅梅圖》的往事,兩人不禁開懷大笑。張大千離台時,張學良夫婦到機場送行,還送他一件神秘禮物,讓他回家後才能看。

張大千在飛機上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張《紅梅圖》。他有些百感交集,一到家裏,就閉門謝客,精心創作了一幅《臘梅圖》,贈給張學良。

1935年張大千在西安為張學良作畫《華山山水圖》,急於返回,畫畢在火爐上烘烤,火舌燒了畫紙,搶救時燎了他的一截長須,張大千隻好重畫,結果直畫到晨雞報曉。張學良就用自己的專機送張大千回北平。成為轟動京城的佳話。

1978年張大千定居台灣,兩人的來往就更加親密。這使兩位仁者身心愉悅,都成了“仁”的受益者。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仁智者之所以長壽,在於他們善於修身養性,所謂修身養性,主要指培養高尚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我國古代不少思想家都很重視修身養性,如莊子認為,有五個方麵的外物對人的健康有害:“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悛中桑(使頭目昏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因此,人們應注意修身養性,以杜絕這五個方麵的危害。

一般說來,長壽老人普遍都是心胸開朗、性格溫和、遇事樂觀、勤勞、仁善、知足、安於現狀、與世無爭、對待生活順其自然,所以他們都有健康的心理和身體。

健康小檔案

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學會養心

著名美學家、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楊辛,雖然已是耄耋老人,可他越活越年輕,繼續講課,幾個小時也不休息。他的思維還是那麼敏捷,神采飛揚,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談起養生之道,楊先生笑著說:“養生貴在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