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老年健康計劃(5)(1 / 3)

“養心之道,貴在保持心境平和。”楊先生說,“如何保持心境平和,一是順其自然,二是積極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楊先生的一生經曆,坎坷複坎坷,可謂多災多難。他12歲父母雙亡。年輕時做過學徒、賣過報紙、“文化大革命”時期又被打成黑幫分子,下放勞動,當過鍋爐工、管工、木工,什麼粗活重活都幹過。但他心態樂觀,笑對人生,總是以平和、寬容、豁達心態麵對生活,保持飽滿、愉快的精神,戰勝挫折,終於迎來生命的春天。

退休以後,他開始全身心地投入書法研究和練習,以寫字保持自己的安靜,忘掉衰老和煩惱,得以養生。

“養心貴在愉悅。”這是楊先生的第二個秘訣。他的書法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可他的作品大多贈送了朋友,分文不取。他說,沒有友誼的人,就像一片荒漠,而友誼的滋潤能使人快樂增加一倍,煩惱減少一半。抗洪搶險、抗擊非典、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他都寫出最好的字,贈送。他說,每寫一個字,都會使自己的心情無比快樂。

“養心貴在充實。”這是楊辛的又一個體會。他雖然從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的生活和研究工作卻更加充實了。近20年來,他從事泰山美學的研究,他曾先後40次登上泰山,其中,20多次是他70歲以後登上去的。除了3次是坐纜車,其餘都是徒步上去的。他說,泰山的美景,豐富了自己的學術寶庫,也充實了自己的人生體驗。

他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一樣,每天都把日程安排得滿滿的。充實的人生,讓他身心愉悅。

孔子自稱:“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兩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孔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到老,學到老,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斷發展,從不惑、知天命、耳順一直到從心所欲,老年人應客觀地意識歲月不饒人,不能逞強,也不應把自己貶得一無是處。雖然社會和家庭不再是靠老年人來支撐,但也不是老年人已經沒有用了。讓老年人發揮餘熱,老年人不僅應老有所養,也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擔心的問題有三:一是經濟困難,生活無保障;二是怕體弱多病,健康狀況欠佳;三是孤獨,生活上空虛。從而產生孤獨感、空虛感、不適應感和失落感。

老年人講究養心之道,注意心理調節,保持精神愉快,是健康長壽的活化劑。研究發現,約有80%的老年性疾病與各種精神因素的刺激有關。您若是年過花甲的老者,學一點養心之道有益於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

離退休後影響老年人心身健康最大的恐怕就是與世隔絕,把自己封閉起來,因為這樣會加快老化過程。世界上有許多男性在進入領養老金時,卻出乎意料地不久就死亡了,在德語中的一個術語“養老金死亡”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大多數的男性把自己與自己的工作聯係在一起,離退休後失去了工作就等於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失去了身心健康、失去了經濟獨立,特別是失去了與家庭社會的聯係,情緒壓抑、苦悶、悲觀,把自己關起來不出門,越這樣就越失去生活的勇氣,甚至停止了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生活,這時候,實際上死亡就已經開始了,或者說已是部分死亡的活死人了。隻有走出家門,加強人際交往,才能克服“養老金死亡”,找到生的意義、生的樂趣。

健康小檔案

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會有助於養生,在自己喜歡中活,活得歡喜。

樂觀豁達

一代偉人鄧小平,一生三落三起,曆經坎坷,卻活到90多歲,他的養生之道,堪稱楷模。

開朗樂觀,胸懷廣闊,是他的健康法寶。早在1933年,他被第一次打倒時,被派到農村,他卻若無其事,照樣有說有笑,有人替他惋惜時,他則大度地說:“革命哪能一帆風順呢?”1969年他成為全國第二號走資派,被發配到江西勞動改造,骨肉分離,吉凶未卜,可他沒有憂傷,沒有牢騷,泰然處之。他有一句名言:“天塌下來,有高個頂著。”

他很善於以幽默風趣的言談,來調解自己的心態。“文化革命”後期,他複出後,不怕再次被打倒,幽默地說:我是維吾爾族姑娘,“頭上辮子多”,不怕人家“抓辮子”,借以打消那些心有餘悸的幹部們的顧慮。

鄧小平又是一個心態平和、平易近人的人,這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他一生清正廉潔,作風樸素,有高尚的道德修養。正是養生貴在養心。戰爭年代,他就善於深入基層,和戰士同甘共苦。有一次,全體戰士到後山背糧食,他也要去,大家就說:“鄧主任,你那麼忙,就別去了。”可鄧小平卻說:“命令是我下的,我能不帶頭執行?要吃飯,就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