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打聽了一下,得知國貿的購物環境最舒服,服裝都是世界名牌,在那兒肯定能買到稱心的衣服。他請曲小姐和他同去,給他做參謀。
國貿中心當然都是世界名牌,兩個小時下來,劉軒買到了滿意的衣服,老爸信用卡裏也少了一萬多元人民幣。臨出商場,劉軒想起要買一雙襪子,順便也給劉墉捎了兩雙,以表孝心。曲小姐說,給劉墉買的那兩雙襪子,每雙一百多元。
回到飯店後,劉墉看著兒子買來的襪子,半天沒說什麼。
從此,那兩雙襪子成了劉墉的心病。回紐約後,劉墉把那兩雙襪子混在了一堆襪子中,因為沒記清那兩雙襪子的長相,就再也找不出來了。他不甘心,又特意把所有的襪子穿了一遍,但是他的腳丫子也辨別不出哪兩雙是值一百多元的,為此他跟曲小姐抱怨過好幾次,囑咐她別再陪著劉軒當冤大頭了。
在劉墉的眼裏,不管是不是名牌,自己覺得好用就行,好吃就行,一個人對自己一定要老實。
劉墉愛喝紅酒,但是在大陸期間,無論誰請客,他都隻喝國產紅酒,婉言謝絕昂貴的洋酒。這裏也有一個故事,還是和上哈佛的兒子有關。有次,為了孝敬老爸,劉軒給劉墉買了一瓶很名貴的紅酒。劉墉喝了幾口,發現這幾百美元一瓶的紅酒,和十幾美元一瓶的紅酒,在他嘴裏差別不大。從此,他就堅決不讓兒子給他買名貴的紅酒。
與其說這是節儉,不如說是劉墉的務實。對於消費,劉墉有他獨特的奢儉觀。
他說有的人,有一櫃子的衣服,但到了關鍵場合,卻總也找不出一套像樣的,那平時何不少買幾套,把錢積攢起來買一套高檔的?有的人,家裏買了一屋子的東西,時間長了發現毫無用處,卻又舍不得扔掉,那些東西豈不成了垃圾?
六七年來,劉墉每年都要來大陸一次。每次他的衣箱中都放著同一件風衣,同一套西裝,同樣的幾條領帶,幾件襯衫,兩雙皮鞋。雖然不多,但件件都是世界名牌。他說這些衣服永遠不過時,搭配起來省心省力。
而發傳真時,能在一張紙上寫清楚的,他不寫第二張,一張寫不滿,他還會把空白的紙切下,省點發傳真的錢。打長途時,無論是他打給我們,還是我們打過去,絕沒有一句囉唆話,談工作就是談工作,沒必要聊天。
但是,來大陸後,劉墉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要和妻子通半個小時的電話,每天晚上,他先用手機給妻子撥過去,然後,妻子再從美國撥過來。他從不讓接待方支付這個話費。生活與工作,劉墉分得清清楚楚。
在和出版社談版稅時,劉墉為了自己的版稅會斤斤計較,以爭取最大利益,他說:“談生意的時候,誰不精明? ”而在為失學的孩子捐款時,他又很慷慨,以每年五所的速度,幫助偏遠地區捐建希望小學。
什麼樣的心,才會點滴在心?
演講時,劉墉有一個習慣:上台前他需要五到十分鍾的時間,獨處養神,心裏再過一遍演講的內容。哪怕這個題目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每次上台,劉墉都希望給聽眾一個印象:他是第一次講這個題目。為此,劉墉希望自己的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這樣他就能觀察到現場聽眾的反應。
劉墉說:我會用一半腦子演講,另一半腦子觀察聽眾,看他們的表情是不是專注,看他們的情緒是不是隨著我講的內容走。這是一個職業演講者應該做到的。
10月25日在福建泉州華僑大學的那場演講,在中文係的階梯教室舉行,因為場地較小,很多學生站到了台上,人越站越多,最後把劉墉圍了起來;正好那天又趕上下雨,不少進不來教室的學生像猿猴一樣趴在窗戶上,淋著雨聽講。
按照我們的推測,這種演講環境肯定影響劉墉的發揮,但是,那天劉墉的情緒一直很飽滿,時不時跟那些掛在窗戶上的學生說幾句話,演講結束時,他說: “今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同學的臂力,兩個多小時,你們居然一直掛在那兒沒掉下來,真讓我佩服,今天你們最不容易。”
劉墉的“點滴在心”體現在很多時候。在貴州工業大學演講時,會場氣氛非常熱烈,很多年輕人都爭著提問,這樣坐在前邊的學生機會自然多一些。幾個問題之後,劉墉建議:給後麵的或擠在門口的同學一個機會。話音剛落,就見門口的人堆裏擠出一個瘦小的男生,他跑到台前,拿過話筒,問完問題後,居然又擠回原來的人群中。劉墉沒有馬上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說了句:“這是個守規矩的同學,本來他擠進來,問完問題後,並沒有人讓他回去,但他自己又擠回去了。讓我們先給他掌聲! ”
劉墉從不吝於表達他的感激,別人哪怕一點點的付出和犧牲,他都心存感激。接受宴請,感謝主人飯菜好吃,味道不錯;別人送的小禮物,很獨特,非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