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投資不是投機(3 / 3)

“永遠不要虧損”這個原則看起來很簡單,有些人甚至覺得可笑,其實每個有親身經曆的人都會對這句話有所感觸,因為正是這句看似很簡單的話,做起來卻很難。試想,在股市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又有幾個人能夠抵得住誘惑,堅守自己的選擇?又有多少人沒有經得住眼前的大好形勢的誘惑,盲目、輕率地投資,最終導致慘敗的呢?

這句簡單的話其實蘊涵著格雷厄姆的人生經驗和教訓,是他在經曆了從牛市的百萬富翁到熊市的窮光蛋的巨大落差後總結出的鐵的定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在心。因為,你的投資態度將決定你投資的結果,我們一定要深思、細察、慎行。

有一個故事能夠很好地詮釋在投資中要注重“安全第一”的重要性。

有一位億萬富翁,他要出高薪聘請一位私人司機。因為待遇十分優厚,招聘的消息一傳出,應聘者紛紛從四麵八方趕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嚴格篩選,最終隻剩下了三位候選人。這三位在技術、人品等方麵不相上下。億萬富翁決定親自擔任最後一輪測試的主考官。在這最後一輪測試中,億萬富翁給三個候選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我現在就坐在你開的車裏,前麵是一個懸崖,你能夠開到離懸崖邊多近的時候才停下?”

第一個人說:“我能開到離懸崖邊隻有10厘米的地方才停下來,並且絕對保證您的安全。”

第二個人也不甘示弱,他搶著回答道:“我能夠開到離懸崖邊隻有1厘米的地方才停下來,並且絕對保證您的安全。”

輪到第三個人回答了,第三個人是個有著多年經驗的老司機,他說:“我確實不知道我能把車開到離懸崖邊多近才能停下來,但是我知道,懸崖邊很危險,離那裏越遠越好,我會在離懸崖邊很遠的地方就停下來。”

結果,第三個人被那位億萬富翁選中做了他的司機。

可見,投資和開車是一樣的,任何時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我們投資者就像司機,而股票就像汽車,車上裝著我們的錢。我們一定要集中精力把車開好,才能保證我們的錢的安全。

很多人投資股票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想要賺錢,甚至有些人一心隻想著賺錢。其實,想通過投資賺錢的想法並沒有什麼錯,但是,要想保證我們賺錢的目的的實現,就一定要注意安全。

巴菲特的大兒子霍華德最初投資股票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他和很多投資者一樣,看到股市的形勢大好就盲目地買進股票,股市形勢稍微有些暗淡就開始手忙腳亂,忙著拋股票,可想而知,他這樣的做法導致他損失了很多錢。後來,巴菲特教導兒子說,投資的目的固然是要賺錢,但是如何才能保證自己能夠賺錢卻很少有人去想。其實,要想保證自己賺錢首先就是要保證自己投到股市中的錢的安全,即不做沒有把握的投資,投資之前一定要做詳細認真的分析,當“胸有成竹”的時候再付諸行動。這樣,一次安全的有把握的投資,會勝過一百次盲目草率的投資。一次草率的投資也許會毀掉一百次安全的投資所積累起來的財富。正是因為投資股市有這麼大的風險,安全第一對於投資者來說才尤為重要!

智慧箴言

孫子兵法中有雲:“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敗而後求勝。”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的原因在於,他的謀劃、措施能夠保證他戰勝的是已經注定失敗的敵人。在投資中同樣需要這樣,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要謹慎,要確保資金的安全,時刻牢記“安全第一”。

懂得放長線釣大魚

關於自己的投資經驗,巴菲特曾經總結了這樣一句話來告誡投資者們:“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然後把你的大部分資金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的漲跌,堅持持股,穩中取勝。”可見,巴菲特做的是長期的投資,他不是通過短期頻繁的買入賣出賺錢,而是依靠股票長期的升值獲得更大的利益。曾經,他總結了兩條自己的投資原則:第一,你買的不僅僅是股票,更是一家公司;第二,如果你不想持有一隻股票十年的時間,那麼你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鍾。

放長線釣大魚,是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之一。他認為,市場上不會存在毫無價值的股票,有些人之所以認為有些股票沒有投資價值,那是因為他脫離了整體看問題,隻看到眼前的情況,而沒有從內到外、由遠及近地分析問題。如果將每隻股票都放到長遠的時間範圍內去考慮,就會發現它們真正的價值所在。而正是投資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態,降低了收益的機會。禪宗打破了生死的界限,在一個漫長的沒有邊際的時間裏去看待生命,因此,他們看到了生命的輪回,看到了前世、今生和來世,因此,他們常常能夠從尋常的事物中發現普通人無法發現的價值和哲理。在投資過程中,將每隻股票都放到長遠的時間背景下研究,是“放長線釣大魚”的理論基礎。因為,這樣我們才會發現它們潛在的在未來的收益。就像巴菲特說的那樣:“投資者應該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而不是股票市場的短期前景,價格最終將取決於未來的收益。在投資過程中,如同棒球運動那樣,要想讓記分牌不斷地翻滾,你就必須盯著球場而不是記分牌。”

可口可樂是巴菲特成功的投資案例之一。可口可樂公司於1919年上市,那時候它的價格是每股40美元左右。一年以後,可口可樂的股價降了50%,降到隻有每股19美元,如此大的跌幅看起來是場嚴重的災難。幾年以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核武器競賽等原因,美國經濟出現大蕭條的景象。整個過程中,很多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放棄了投資它的選擇。巴菲特卻在1988年果斷投資了13億美元購買可口可樂的股票,並堅持長期持有。因為,巴菲特認識到,可口可樂賣的不是飲料而是品牌,而品牌是任何人都無法擊倒的。同時,管理可口可樂公司的是在全世界都十分有名的天才經理人。賣出一罐可口可樂隻賺半美分,但是可口可樂公司一天就會有十億罐的銷量。

巴菲特“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理念的前提是正確地選擇投資對象,充分了解自己想要投資的企業,不熟的企業和領域絕對不會投資。職場中有句俗話說:高層領導做正確的事,中層領導正確地做事,基層領導把事做正確。正確的選擇由此可見一斑。正確的選擇必然會導致正確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是未來發生的事情,至於什麼時候發生沒有人知道,而且也並不重要,它的成就取決於投資者怎麼去推動它。巴菲特在談到自己如何選擇股票的時候說:“一個傑出的企業可以預計到將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但是不一定會準確到何時會發生。因此,投資的重心需要放在什麼上麵,而不是何時上。對於什麼樣的判斷是正確的來說,何時大可不必過慮。”

巴菲特在指導自己的兒女投資的時候經常說,要想從投資中真正獲得利益,就要放長線釣大魚。頻繁地買入賣出隻是小打小鬧,不會獲得太大的收益。正確地選擇股票,然後堅持長期持有才是一個明智的投資者的做法。巴菲特的三個兒女中,要數霍華德在投資方麵比較有經驗。鑒於父親的教導,霍華德也堅持長期持有可口可樂公司和其他幾個公司的股票,不被一時的利益所誘惑。縱然不像巴菲特那樣大賺,這些長時間的持有也讓霍華德積累了豐厚的資本。

同時,巴菲特還教育子女在對待人生中的其他選擇上,尤其是對待自己的事業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樣需要堅持,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和困難而放棄自己的追求。隻有長期堅持,才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智慧箴言

巴菲特說過:“如果我們有堅定的長期投資的期望,那麼短期的價格波動對我們來說就毫無意義。除非它們能夠讓我們有機會以更便宜的價格增加股份。”“放長線釣大魚”是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也是我們投資者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投資技巧。

認清自己的能力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在《聰明的投資人》最後一章中,提出了對投資至關重要的幾個字:安全邊際。從經濟學的理論上講,安全邊際就是價值與價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巴菲特認為,這些思想觀點,從現在起至幾百年之後,將仍然會被認作是合理投資的奠基石。在投資實踐中,總結為幾句話,就是在對企業價值合理評估的基礎上,在適當的價值買入,並長期的持有它。而在賺錢之前,確定安全邊際的標準應該是“不賠錢”。

對於巴菲特來說,做到不賠錢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絕不會投資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公司,他把自己的投資目標限定在自己所能理解的範圍內。

巴菲特強調,一個人的能力大小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比較可觀地認清我們自己的能力界限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說:“我每年一次撰寫幾十頁年報的活動,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發現,有些東西常常以為自己懂了,但要把它們放在紙上向股東解釋的時候,才知道自己並不很了解。所以,這個活動不但使我對各行業想得更深入,而且也使我了解了自己的能力界限。”

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案例是:對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等傳統行業中百年老店的長期投資。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基本麵容易了解,易於把握。這就是巴菲特對“力所能及”、“不熟不做”投資理念的最佳運用。

巴菲特之所以會選擇《華盛頓郵報》作為投資對象,其根本原因便是源於他對報業的深刻了解。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追溯到巴菲特的祖父、祖母那裏。巴菲特的祖父曾經擁有並且主編過一份名為《克明郡民主黨報》的周報;巴菲特的祖母在該報幫忙並且在家裏的印刷廠做排字的工作;巴菲特的父親在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念書的時候曾編輯過《內布拉斯加州日報》;巴菲特本人則曾是《林肯日報》的營業部主任,而且巴菲特在1969年買下了他的第一份重要的報紙《奧馬哈太陽報》,以及其他一些周報。在這個投資中,巴菲特學到了一些有關報紙的經營動態。因此在買進《華盛頓郵報》的股票之前,他已經有4年親手經營報社的經驗。

而對於巴菲特的“不熟不做”,從下麵這個例子中我們會得到清晰的認識。

伯克希爾的一名股東曾向巴菲特請教對醫藥類股票的看法。巴菲特說,這不是伯克希爾公司所擅長的領域。言下之意是,他絕不會預測出哪一種藥品會取得成功,哪一種藥品會深陷泥潭,甚至是官司纏身。在巴菲特看來,醫藥類股票和被巴菲特稱為禁忌之列的科技股相類似,巴菲特承認自己沒有能力預測這類科技公司的前途,因為他對目前的技術發展狀況知之甚少。他認為,對於這類股票,也許其他人比他更擅長,但是即使那些所謂的專家,也並不一定完全值得信賴。對於一個敏感的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充滿著風險和變化的領域。

巴菲特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裏運籌帷幄,靈活運作,而且他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聲明,缺乏對科技的洞察力絲毫不會使伯克希爾感到沮喪,大家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伯克希爾公司總是有機會在巴菲特已經畫出的能力圈內做得很好。

巴菲特曾經說過:“我想給子女的,是足以讓他們能夠一展抱負,而不是多到讓他們最後一事無成。”可見,巴菲特深知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現自己的能力邊界,這種情況更容易激起他的鬥誌和信心,使他在奮鬥的過程中認清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潛力,從而創造出更加成功的人生!

智慧箴言

認清自己的能力的界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尋找自己的機會,並且緊緊抓住牢牢把握,不僅僅是在投資領域,在生活中的任何情況下都會幫助我們做得更好。

學會理性地規避損失

在投資界有一大特點:如果你輸了20%,你必須要賺回25%才剛好回本。如果你虧了50%,那你就必須賺回100%才能回本。而作為投資大師的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在投資領域馳騁幾十年,也恰恰是由於他非常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巴菲特經常會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就是因為一直持有這樣的觀念,使得他在1965~2006年,雖然經曆了3個熊市,而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卻始終保持年收益在23.5%以上。

巴菲特即使在熊市中仍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順利地規避股票投資的損失。在這一點上,他受到了格雷厄姆、費雪和凱恩斯這三位投資大師的影響,是他們點亮了巴菲特走向成功的明燈。

格雷厄姆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來規避損失、增加收益,他注重對企業進行數量分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投資分析模型。他認為,投資者應當更多地關注投資的時機,盡量選擇企業的投資價值被市場低估的時候買入。他之所以有這種結論,是因為他有這樣一個觀點:市場絕對不能夠精確地衡量出企業的價值。每個人的投資決定都包含理性和感性雙重成分,從而往往導致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企業本身的價值具有很大差距,而這恰恰就是投資的真正贏利點,投資者要在市場價格遠遠低於企業內在價值的時候進行投資,然後等待價格的回升。他的投資策略可以概括為三點:堅持理性投資,確保本金安全,以可量化的內在價值為選股依據。

巴菲特在後來的投資實踐中,一直遵循著格雷厄姆這些規避損失的策略,創造了令所有投資者都望塵莫及的投資奇跡。除了格雷厄姆,對巴菲特投資影響最大的要數費雪了。巴菲特本人在談到費雪對自己的影響時說道:“我從他那裏學到了:走出去與競爭者、供應者、顧客交談,從中找出一種行業或是一家公司是如何實際運作的。”這也是規避損失的最好方法之一。費雪的另一個規避投資損失的策略是長線投資。他毫不客氣地說:“在我的人生字典中,我沒有看到哪一個做短線的投資者最終賺到了錢,而靠長期投資賺錢的人卻不計其數。”巴菲特曾明確表示,他所購買的可口可樂、美國運通等4家公司的股票,他希望永久地保留。

還有一位對巴菲特的投資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物,這便是凱恩斯。他是一位著名的宏觀經濟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投資家。凱恩斯認為,成功投資者的智慧並不在於他用什麼方法預測到了投資的收益,而在於他能不失時機地把壞東西推給別人,投資者對所要投資的股票不但要認真篩選,關鍵是要將數量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縱觀巴菲特40多年的投資生涯,他不愧是一個真正智慧的投資者,他能夠意識到三位大師規避風險的投資秘訣,並且合理地吸收,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投資理念:認真篩選那些價值被嚴重低估的企業;重視長線投資;把握投資的時機;設定自己止贏止損標準,並嚴格執行。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對規避損失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的人生能夠少走一些彎路,少經曆一些挫折,巴菲特也不例外。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巴菲特將自己在投資中體驗到的規避損失的理念傳授給子女。他告訴子女,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盡量避免讓自己受損失。與投資一樣,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成本都是有限的,隻有盡量少走彎路,才能減少我們人生的損失,才讓我們更有精力和時間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是幫助我們規避損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通過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我們就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和精力做出更多的正確的事情,我們就能夠更容易接近成功。

智慧箴言

擁有一雙發現榜樣的眼睛,具有一個學習智者的頭腦,這些讓巴菲特在投資的領域如魚得水。其實,不僅是在投資中,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果我們擁有了巴菲特的這種智慧,都會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