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一向以穩健的投資風格著稱,每次投資前都會仔細調查,認真分析後再做決斷。不驕不躁,求真務實,謙虛穩重,這些好的作風對巴菲特取得成功是功不可沒的。年輕的一輩,更應戒驕戒躁,慎思篤行,巴菲特對自己的子女如是要求,這也是我們解讀巴菲特所要學習的精髓。前車後轍,我們多讀書、讀好書,不隻是為了看看故事,而是要有所感悟,減少自己人生的彎路。
驕傲是人生最大的敵人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驕傲會使我們迷失在以往的成績當中,別人發展了、進步了,自己卻在想當然的洋洋自得之中停滯不前,以前的成績隨著他人的提升、自己的停滯也將不複存在。所以說驕傲是人生最大的敵人。
在投資業的發展史上,巴菲特可謂獨占鼇頭,個人財富曾一度超過比爾·蓋茨而躍居世界首位,擁有很多的個人榮譽和崇拜者,所到之處受到熱捧,但他從來沒有因此驕傲過。巴菲特似乎對各種誘惑毫不動心,他過著樸實的生活,很少參加宴會,不抽煙,很少沾酒,唯一喜好的飲料是櫻桃可口可樂。巴菲特對抽煙沒有道德上的惡感,隻是對抽煙喝酒都不愛碰而已。他不涉足豪華餐廳,經常光顧的餐廳是奧瑪哈的葛瑞特牛排館,這家餐廳高掛著大紅的招牌,一頓牛排加馬鈴薯的晚餐就能滿足他的胃口。
基本上,巴菲特是個喜愛待在家裏的人,以至於子女一度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世界富豪,還以為他失業了。巴菲特喜歡待在辦公室或家裏思考決策,他參與許多公司董事會的事務,但有時候,他還是會抽出時間到他位於加州拉古那海灘的渡假小屋小住。你很難在這位億萬富翁身上看到驕傲或情緒化的影子,與他認識多年的人都說,他們從來都沒看到過他生氣,他是透過理智而非氣憤表現出他對事情的看法。對於他認為過得去的事情,他的回答是,“好啊。”碰到不喜歡的事,也隻是表示,“我們不需要那樣。”他總是謹慎細微地觀察世事,態度積極,觀點睿智,他常常說些自我解嘲式的笑話。子女也多受巴菲特的教育和感染,心態平和,不驕不躁。作為億萬富翁的兒子,彼得成長的環境卻並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彼得是個音樂天才,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後,來到舊金山自己闖天下,沒向父親要錢,而是自己打工養活自己,收入不高,隻能居住在一個放了樂器之後屋裏已沒多少空間的小公寓裏,就是在這樣的公寓裏,彼得實現著自己的音樂之夢。彼得回憶往事時說,自己從事音樂的職業生涯是從為一家地方電視台寫曲子開始,那時他非常迷惘。但彼得決定找回自我、找回自信。而正是在這樣的經曆中,彼得加深了對人生價值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把握全局。最終,彼得獲得了成功,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的舞蹈場景配樂就是他的傑作。在自己取得成績後,彼得並沒有欣喜若狂,和父親巴菲特一樣,不驕不躁,這樣的境界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相傳我國著名詩人白居易,每當做好了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老婦人聽,然後再反複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稱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這樣一位著名的詩人,並不因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因牧童和村婦的無知而輕視他們。他虛心求教於人民,這使他的詩通俗易懂,在民間廣為流傳,為後人所稱頌。相對而言,驕傲不僅使人落後,還會招致不良後果。五代時,晉王李克用帶著對梁、燕、契丹的遺恨而死。臨終前,李克用留給兒子李存勖3支箭,囑其複仇。李存勖不忘父親的遺誌,出征時將3支箭裝入錦囊,凱旋後則祭祀在祖廟,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在此強大的推動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滅燕破梁,又敗契丹,無往不勝。可是,後來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時,李存勖卻變得驕傲自滿起來,縱情聲色,終日與美女在一起。致使上下離心,國運日衰,三五年後就禍端驟起,自己也被亂箭射死。這個故事充分表明:人不可驕傲,一旦驕傲,若不反省,將會發生不利。
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最能說明驕傲是人生最大敵人的道理。很久以前,烏龜與兔子之間發生了爭論,它們都說自己跑得比對方快。於是它們決定通過比賽來一決雌雄。確定了路線之後它們就開始跑了起來。兔子一個箭步衝到了前麵,並且一路領先。看到烏龜被遠遠拋在了後麵,兔子很驕傲,認為烏龜是不會追上自己的,於是決定先在樹下休息一會兒,然後再繼續比賽。於是,它在樹下坐了下來,並且很快睡著了。烏龜慢慢地超過了它,並且完成了整個賽程,無可爭辯地當上了冠軍。兔子醒了過來,發現自己已經輸了這場比賽。
智慧箴言
麵對成績或許難免有驕傲情緒滋生,但自己時刻要記得,驕傲並不是動力,不要沉湎於其中。“謙受益,滿招損”,如果不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多一個攔路虎,就請牢記“驕傲是人生最大的敵人”這句話。
急躁是成功的絆腳石
急躁是成功的絆腳石,也就是說如果心急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欲速則不達”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最早出自於《論語·子路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巴菲特一向以穩健的投資風格著稱,有人曾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過8年的。在近半個世紀的投資生涯中,巴菲特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偉大的投資奇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創造了一個從幾百美元起家,最後成為世紀首富之一的神話,連續40年平均每年以26%複利增長的業績戰勝了證券市場所有投機者,讓億萬投資人無不心向往之。當1965年巴菲特接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時,該公司的每股股票價值徘徊於12~15美元,經過多年的持續穩健發展,該公司的每股股票價值超過了7.5萬美元。
2008年的金融市場風雲變幻,有人跌落穀底,也有人逆市登峰,有人在危機中傾家蕩產,也有人賺得盆盈缽滿。巴菲特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師,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聲譽未損,年近80的美國“股神”,在令無數英雄折腰的金融海嘯中,依舊延續著寶刀不老的傳奇。
投資高盛集團的事例,足以顯見巴菲特的遠見和穩重。高盛集團是一家成立於1869年的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谘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大家普遍認為,巴菲特擁有一根“金手指”,被他點中的投資項目通常獲利不菲。但巴菲特投資高盛集團時,是以高於當時股價的價格達成了認股權證交易,在此之後高盛股價又一路下挫,“股神”的魔力遭到很多人的質疑。有人開始懷疑他此次投資的成敗,巴菲特的投資神話是否會因此終結呢?但當金融機構業績逐步轉好後,高盛股價一路上漲並突破160美元,巴菲特用這筆投資帶來的35億美元賬麵收益堵住了那些曾經對他冷嘲熱諷的人的嘴巴。巴菲特曾經說過,選了一隻股票,如果你指望它第二天早上就漲起來,那是愚蠢的。如果巴菲特急於求成,當高盛股價一路下跌時,將會對他構成極大的衝擊,或許會為了止損而拋出股票。但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巴菲特的投資神話也就破滅了,敗於急躁,這可絕對不是巴菲特的風格。
巴菲特40多年來執著於自己的投資理念,不急不躁,日積月累,終成投資豐碑,讓理性與智慧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事業上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也都是以前基本因素的積累,隻不過是在短時間內得到迸發。任何事情都不可急躁,巴菲特如此,巴菲特的子女也是如此,他們沒有因為巴菲特的社會影響力和財富而迅速成功,都是經曆了自己的一個奮鬥過程,經曆了一段艱苦的歲月才取得成績的,急躁毛糙隻能斷送自己的前程。
我國古代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也恰好說明了這個道理。宋國有一個農夫,是個急性子的人。他每天總是早起晚睡,辛勤地勞動,盼著禾苗快快成長,今天去量量,明天又去量量,可是一天、兩天、三天、五天,他總感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見長,心中十分著急。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他一直在想:怎麼能幫助禾苗長高呢?想著想著,辦法有了,於是美滋滋地睡著了。第二天他早早起來,跑到田地裏,頭頂著炎炎的烈日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高。從早晨幹到中午,又從中午拔到太陽快要落山,把田裏的禾苗一棵棵全都拔了一遍。他幹得精疲力竭,累得腰酸腿痛,可是,他心裏非常高興,以為這辦法非常高明。他拖著疲憊的雙腿,搖搖晃晃回到家裏,顧不得擦幹身上的汗水,興奮地告訴家人:“你們等著瞧,今年的莊稼,哪家也比不過我。”妻子問他:“你有什麼好辦法?”他驕傲地說:“今天我幫助禾苗快長,都往上拔了拔。”他的兒子聽了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馬上跑到田裏去看,結果看到田裏的禾苗全都枯萎死掉了。
急於求成、心急氣躁,恨不能一日千裏,往往事與願違,大多數人知道這個道理,卻總是與之相悖。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急躁輕浮往往不能達成目的,導致最終的失敗、惜敗或者慘敗。宋朝的朱熹十六字真言對此作了一番精彩的詮釋:“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智慧箴言
成功源於穩健,失敗因為急躁,凡事不可太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揠苗助長的心態不可取。急躁不等於有效,有時候,快速做並不一定能成功,而急躁恰恰正是成功之路上的絆腳石。
成功就是重複做確定的事情
年輕的人往往心高氣傲,想著一下子做成大事,而一旦出現困難和挫折,又往往心急氣躁。其實,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巴菲特有很多崇拜者,很多撰寫巴菲特的書籍也寫得富有傳奇色彩,但實際上巴菲特的“傳奇”多是小時候從商賺錢的各種經曆,巴菲特在投資業取得的成功,簡單看來,隻不過是投資、投資、再投資。當然,投資不是簡單的事情,但重複地做則是簡單的,就是這些重複做的事情的積累,鑄就了巴菲特的財富與榮譽。
巴菲特一年一度在奧馬哈這個美國小鎮召開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已成為全球價值投資者的盛宴,這場盛會對世界各地的投資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巴菲特每年都會在會上親自做報告。對於巴菲特,投資者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到底是如何做出自己的投資決定的?在曆年的股東大會上,與會者都不厭其煩地詢問這個問題,巴菲特也反複地回答。如果你足夠用心,就會發現,他每次回答的內容其實都是十分接近的。
回顧巴菲特近年來在股東大會上的言論便會發現,盡管市場在不斷變化,但他所表示出來的投資理念卻幾乎沒有什麼改變,而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其實際的投資動向上。巴菲特通過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給我們的啟示是:重複做確定的事情。通過一次次的投資,巴菲特續寫著一篇篇的投資傳奇,成功需要不斷地做確定了的事情。有句話說得好,世上本沒有什麼絕技,簡單的事情做到了極致,也就成了絕技。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巴菲特,隻要你肯反反複複地做確定的事情。比如從上學開始每天堅持學一個英文單詞,畢業之後,你掌握的單詞量是驚人的;每天堅持讀一篇文章,數年後或許你就會成為一名作家;每天學一首古詩,數年後不會寫詩也會吟詩。所以說,隻要肯於不斷地重複地做你確定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之後,你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就是這樣,為了自己確定的音樂之路,在狹小的公寓裏不斷地進行著音樂創作,七個音符在他手裏不斷地變化著排列組合。就是這樣的堅持不懈,最終這七個音符排成了美妙的《與狼共舞》的配樂,並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北宋文學大家歐陽修寫的《賣油翁》的故事,講的就是成功就是重複做簡單的事情。
陳康肅公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而自我誇耀。一次,他在自家的園圃裏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著眼看他,久久也不離去。老翁見到陳堯谘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隻不過微微地點點頭。
康肅公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我射箭的技藝不是很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麼別的,隻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康肅公聽後惱怒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技藝!”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老翁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住葫蘆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葫蘆裏去,卻不沾濕銅錢。接著老翁說:“我也沒有什麼別的,隻不過是手熟罷了。”陳康肅公笑著將老翁送走了。要想取得成就,就要塌下心來做事情,直到做好為止。
任何人的本領或者成就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巴菲特創造的投資神話也是如此,是他每次投資不斷積累的結果。隻要我們肯下決心,為了目標的實現,耐得住寂寞,不斷重複地做哪怕是相同的事情。隻要肯下功夫,鑽一門學問,經過長期的努力,一定會熟練掌握它的奧秘,應用自如。比如學習開車的人,首先要在駕校不斷地重複著前進、後退、踩離合、掛擋、加油門等基本動作,經過反反複複的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的要領,最終上路自如駕車。如果是職業車手,那就是達到了人車合一的境界了。開車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打球、田徑、繪畫、彈琴都是需要不斷地重複基本動作才可能會達到事業的巔峰。這就是,在成功的道路上,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做簡單甚至枯燥的事情,反反複複,就會做到頂峰。
智慧箴言
成功來之不易,需要你的耐心和守候,在不斷重複做的,甚至是簡簡單單的事情中去尋覓。其實,成功來得也很容易,隻要你將簡單的事情耐下心來重複地做好,不要激昂頓挫。成功就是簡單地重複做事情,隻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成功遲早會光顧你,你會品嚐到成功的碩果。
學會見機行事
這裏說的見機行事是要告訴大家看具體情況靈活辦事,不要墨守成規,不要魯莽,要有創造性思維。巴菲特的精明就在於對市場的高度敏感和從不墨守成規,見機行事平穩操作。有著40多年創紀錄投資史的巴菲特是業界傳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此期間的每股賬麵淨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是標普500指數同期9.3%增速的兩倍以上。見機行事還體現在巴菲特以263億美元收購鐵路運輸企業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Fe的開創性舉動,為籌得收購資金,他售出了長期持有的像強生、寶潔和卡夫等優質股票。這就是巴菲特,雖然以保守穩健的作風聞名,但是隻要他看到投資契機,也會見機行事並大膽出手。
巴菲特具備的創造性思維為他見機行事提供了堅實的運作平台。如果僅僅是見機行事,而不加思考的話,那麼見機行事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在保險業因為沒有統計數字可循,也無法預測在法庭上能否勝訴,所以不願承保高級主管與董事責任險時,巴菲特即在一份業界的刊物上刊登廣告,表示願意承保這類保險。所有願意為高級主管與董事的保險支付超過100萬美元保費者,你隻要告訴巴菲特你要投保多少金額的責任險,以及你願意支付的保費,他就會告訴你可不可以承保。也許因為巴菲特擁有保險公司,所以經常想出賣保險的新點子。1990年秋季,當儲貸機構與銀行發生危機時,巴菲特見機行事,想出用儲戶保險的辦法幫助聯邦政府,讓私人保險公司承擔部分責任。這需要一個可以將私人保險公司評估風險的能力和政府的承擔能力聯合起來的係統,視銀行規模大小來決定的共同保險似乎是可行之道,他在發表於《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中作出上述表示。巴菲特後來表示,自己的公司願意承保這類保險。多年來,巴菲特見機行事,他投資的公司從保險公司到雷諾製煙、摩裏斯普列斯托國家公司,製造壓力鍋與電器用品的公司,到國家服務工業;他也投資過漢迪哈曼、二十世紀工業、通用食品、聯合出版公司、國際公共集團、時代公司、位於比佛利山的城市國家銀行控股公司、梅爾維爾公司和瑞斯頓普裏納寵物食品製造兼零售公司,有很多很多。巴菲特的三個孩子也不是因循守舊的人,在多數人努力取得大學畢業文憑時,他們都中途退學去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當然,我們不提倡退學創業的做法,這不是普遍的法則,我們從中學習的是見機行事,做適合自己的事情,把握好屬於自己的時機。
見機行事,就要掌握好時機,隻有時機恰當,做法恰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一旦錯過了時機,卻還要使用老的辦法,老的方式行事,勢必不能成功,甚至造成較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