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有它一定的道理。你的絕大部分知識都源於書本。不讀書、不學習則無異於一個白癡。學習貴在堅持,這就是“學無止境”的道理,你應該培養學習的能力,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陪你走完人生。
1.用學習書寫人生的履曆
如果你不繼續學習,你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在走入社會後,你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2001年11月《成都商報》報道:每個周末,一名成都女士都乘飛機赴京,參加北京大學每周六早上8時30分開課的應用金融學專業(證券投資方向)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進修班2001年上半年在新浪網發布了招生廣告,不久,這名來自成都的女士就與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取得聯係,並於9月下旬正式報名。從那時起,這名成都女士就堅持每個周末乘機到北京進修,11月中旬,她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在繳納每年5萬元的學費後成為該班一員。
一位老師曾為她算過這樣一筆賬:這位女士一共上了兩年的課,她每周往返京蓉一次,兩年間除去假期約為80周,按每張機票1130元計,她兩年間赴京上課的機票費約為:1130×80×2=180800元,也就是說,該女士為此次進修所花掉的機票費就超過18萬元!
也許你在看完這個故事,第一個念頭或許是:值得嗎?
也許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是,在變化越來越快的21世紀,每個人既有的知識和技能很容易過時,因此你必須“不斷充電”。花在學習上的投資是明智的。
許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想法,認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如果已經走向社會,就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希臘作家索倫說:“活到老,學到老。”
其實,你能在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你,這些東西完全要靠你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裏麵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脹破腦袋。殊不知,學校裏學到的隻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你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
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據有關部門統計,經過培訓的失業、下崗人員,再就業率一般都在60%~90%之間。北京曾對50多個企業的下崗職工進行調查,未經過培訓再就業成功率僅為5%~15%。現在,的確有不少下崗職工急於求職,而忽視了參加培訓學習,更新知識;有的甚至認為自己有一技之長,無須再“充電”,換哪個門庭都能幹。殊不知,“終身職業”時代正在逐步消失,“終身教育”時代正大踏步向我們走來。實踐證明,每當一種新的技術代替原來技術的時候,總要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乃至新的行業,如果我們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一招鮮”上,就隻能成為市場競爭的“棄兒”。
有一位在美國學習工作了十幾年的博士,在多次經曆過“美式下崗”後,深有感觸地說了一句使青少年深受啟迪的話:“沒有職位的穩定,隻有技能的穩定與更新”。為此,他和幾位同去美國的好友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努力適應新產業、新崗位的挑戰和需要。在念完數學博士學位時,他們預感到計算機的發展前景,又就讀了計算機專業。如今,這位博士和他的朋友們都在美國“矽穀”等高科技領域或大學工作,並不斷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作出顯著成績。
真心話:
在競爭近乎殘酷的當今社會,隻有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抱著終身學習的心態,你才不至於落伍時代。
2.欲成大事須從學習開始
知識能力的提高對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響,沒有見過見識短淺的人能成大事的。“知識經濟”時代,你必須注重自己的學習能力,必須能夠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並且終身學習。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先來看看成大事者是怎樣學習的,並從中得到了什麼。
成大事者,往往有淵博的學識,獨特的見解,優雅的談吐……而這些莫不是從學習中而得來的,所以說,欲成大事,需要從學習開始。下麵我們來看看看看曾國藩是怎樣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