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學會調節心理——心理疾病更可怕(2)(2 / 2)

孤僻的人一般為內向型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不願與他人接觸,待人冷漠。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或戒備的心理。具有這種個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較強,容易神經過敏,辦事喜歡獨來獨往,像魯迅先生的詩所雲:“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冬秋。”但也免不了為孤獨、寂寞和空虛所困擾。因此,孤僻對你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孤僻的人缺乏同學、朋友之間的歡樂與友誼,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內心很苦悶、壓抑、沮喪,感受不到人世間的溫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頹廢、不合群,缺乏群體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憂心忡忡,易出現恐怖心理。這種消極情緒長期困擾,也會損傷身體。

真心話: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對於你來說,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完成社會化的過程,迅速使自己成熟起來。

6.消除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於處理和自我調節,就會給你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係僵化,甚至對立,那時你就會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可能會造成大錯。因此,你一定要能消除逆反心理。

對於身心正在發育成長的青少年來說,是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的一個階段。據一份心理雜誌的調查顯示:目前青少年中經常存在逆反心理的達32.6%,偶爾存在逆反心理的達89.4%。從行為上看,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校的教育內容不感興趣或較少感興趣;對不讓帶的物品如隨身聽等偏偏要悄悄帶入學校;對老師和家長指定閱讀的書籍不屑一顧,而對一些於學習毫無意義的書刊卻想方設法弄來讀一讀;對老師的批評教育持對抗情緒等等。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青少年中常會發現個別人就是“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牛”、“對著幹”。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來自於“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且有多種表現。如對老師的教育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聲喝彩;對思想教育及行為守則則消極對待、蔑視對抗等等。

產生這種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麵。主觀上,是青少年正處於“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傾向於持批判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客觀方麵,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反常心理,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後果是嚴重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誌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委靡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治其發生。

首先,青少年應該培養自己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在廣闊的社會中,磨煉自己的思想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去做一個對社會有獨創貢獻的人才。

其次,學會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囉唆、老師的批評都是善意的,老師、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你隻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也就不會逆反了。

再次,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時要經常提醒自己,虛心接受老師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盡力克製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另外,還要主動與他們接觸,向他們請教,這樣多了一份溝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消除逆反還要善於運用自我疏導的方法。比如運用心裏換位法去理解他人的心情,減少對他人的責難和埋怨;用自我激勵法來振奮精神,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用情境轉移法和心理轉移法、歸因客觀投射法和自我寬容法來減輕過分的心理壓力、痛苦和自責。從而使自己既善於自我調控,又善於自我解脫、自我振奮。

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