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心理疾患顯著增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抑鬱症,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對本病的認識依然模糊不清。很多抑鬱症患者身受折磨,卻不知自己生了病;老師、家長把患者的病理狀態當成思想問題,進行說服開導,結果越教育越嚴重。
心理學認為抑鬱症與遺傳因素有關,研究顯示,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抑鬱症,子女得病的概率為25%;若雙親都是抑鬱症病人,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
但更多的還是一些後天原因。有的學生因為學習負擔導致的心理壓力過重,加上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給孩子學習上買資料、請家教,盡其所能,生活上關懷備至,殷勤周到,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考上中學或考上大學。但生活上的“關心”、學習上的“重視”並沒有產生正麵的動力;相反,很多同學心有餘而力不足,想學,跟不上,不學,又很難向父母交代。在巨大的壓力麵前,他們開始厭學、逃學,覺得學校和家庭都不是安身之所。
另外,有的同學的抑鬱症與家庭不幸有關。中小學生尚屬未成年人,他們的生活直接建立在父母的撫養、關愛之下。家庭如果突然發生意外,會使人一下子跌進萬丈深淵,且自己無力擺脫。
性格因素也是引發抑鬱症的又一重要原因。那些意誌薄弱、優柔寡斷的同學,他們在困難麵前往往消極退縮,或逆來順受,經曆的失敗多了,人就會產生自卑,形成抑鬱。
科學研究證明,運動能加強新陳代謝,疏泄負性心理能量,能防止抑鬱症的發作;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能較快地提高情緒、消除抑鬱症的一係列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要達到防治青少年抑鬱症的效果,應該在運動保健專家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並且要保持一定的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以下幾項運動在防治青少年抑鬱症中具有普遍的作用:
1.跑步
科學研究證實,跑步時大腦分泌的內啡汰是一種類似於嗎啡功能的生化物質,是天然的止痛劑,並能給人以欣快感、對減輕心理壓力具有獨特的作用。選擇跑步時間在傍晚為宜,速度120步/分鍾,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15分鍾。
2.跳繩
能增加身體的協調性,由於在跳繩過程中頭部的位置在上下快速移動,有效加強前庭功能,能產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提高自信心。速度為30-60次/分鍾,隔天一次,每次持續10分鍾。
3.健身舞
在動感的音樂聲中,使軀體得到盡情地舒展,注意力得到加強。每周三次,每次持續20分鍾。
4.散步
宜在優美安靜的環境中進行,它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攝氧效果,建議每天步行1500米,並力爭在15分鍾內走完。以後逐漸加大距離,直到45分鍾走完4500米。
5.集體運動
如傳球活動、排球運動或體育遊戲等。集體運動要求團體合作,對提高抑鬱症患者人際關係具有特別的意義;另外由於體育遊戲帶有一定的競爭性、情節性趣味性,能提高遊戲者的情緒,培養他們的活潑愉快、開朗合群的個性和團結互助、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的心理品質,使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建議每周至少參加一次集體運動,每次持續時間30分鍾。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最近的研究證明,每周運動三次即能夠有效防治抑鬱症,而且複發率很低。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條件,選擇以上一個或多個項目長期堅持鍛煉。防治抑鬱症,以有氧運動為主,一般不宜作大強度的劇烈運動,如有比較明顯的身體和心理不適,應該同時進行心理和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