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中旬,參加完中共中央七屆六中擴大會議的江蘇省鎮江地委書記陳西光,從北京回到鎮江。就在當月下旬的一天,他接到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從南京打來的電話,通知說:“毛主席明天早晨乘火車到達鎮江火車站,要聽你們彙報工作,你同高俊傑專員準備一下,一起去向主席彙報。”接完電話後,陳西光和高俊傑感到既興奮又緊張。
翌晨天色未明,待陳、高二人趕到火車站時,毛澤東乘坐的專列已停在月台邊。專列工作人員即帶他們上了車。車廂布置得像個會議室,中間有張長條桌,兩邊放著座椅。片刻,見毛澤東從車廂頂頭向兩人走來,親切地同他們一一握手,而後招呼他們坐下,自己也在條桌北麵坐下來。
“你們多大年紀了?”主席問。“38歲。”兩人同時答道。
“好,都是38歲,年輕有為,好好幹。”毛澤東笑盈盈地鼓勵說。
毛澤東問高俊傑:“你是哪裏人?”“南通人。”高俊傑答。
“清末的狀元張謇和你是同鄉?”
“是的。我家在二甲鎮,離張謇家很近。”
“你們這位老鄉對發展民族工業是很有貢獻的。”毛澤東十分肯定地說。
毛主席又問:“你們知道《西遊記》裏寫的那座花果山在哪裏?”我倆沒有貿然作答?
毛主席說:“就在你們江蘇嘛,連雲港。你們年輕的同誌都應該上去轉轉,說不準會碰到孫悟空。”(陳西光:《一次難忘的會見》《毛澤東在江蘇》,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50頁;吳曉梅:《毛澤東視察全國紀實》,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4頁)
毛澤東這幾句幽默風趣的話,引得兩位年輕客人都笑起來了。
看來,毛澤東相信花果山就在連雲港的傳說,前麵引述毛澤東囑咐胡耀邦的話裏,也有與陳、高兩人談話中相同的意思:
路過連雲港看看孫猴子老家。
吳承恩後來隱居連雲港雲台山脈,以花果山為背景寫了《西遊記》。
《西遊記》一開篇,便講美猴王出世在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這花果山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瑤草奇花不謝,青鬆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周原堤草色新。”如此美景,堪稱人間仙境。
這個花果山是有原型的。據專家考證,它就是今連雲港市東南約15公裏處的蒼梧山,現即稱花果山,為雲台山諸峰之一,海拔625米,是江蘇的最高峰。
雲台山自古就有“東海勝景”的美譽,花果山尤甚。花果山上不僅有古銀杏樹,還生長著種類繁多的櫻桃、棗、栗子等果樹。到了農曆九月,還有那種傳說是王母娘娘派仙人種植的“冬季桃”成熟。正如小說中所說的那樣:“四季好花常開,八節鮮果不斷。”
有了花果山,自然不能少了水簾洞。水簾洞是孫悟空作為齊天大聖,管理群猴的殿堂。水簾洞極其寬闊,內中“容得千百口老小”,孫悟空就在此處與群猴嬉戲過活,自在逍遙,無拘無束。很湊巧,連雲港的花果山上竟然也有一窟水簾洞。它座落在花果山之巔,洞中宛如堂奧,一股清泉紛掛,如同一道簾子;洞口崖縫滴水,點點墜落,恰似水晶玉球,串成珠簾,真可謂“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與《西遊記》中描寫的非常相似。此洞至晚在明代就已被發現,這在和吳承恩同時代的文人張朝端所題的碑記裏有詳細的記載。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說:“花果山是後來小說有的;紫雲洞,後來改為水簾洞了。”這一點也有蹤跡可尋。《淮安誌?藝文》裏麵有“朱世臣題雲台山水簾洞”的標題。清代嘉慶《海州誌》卷第十一“山川”載:姚陶《登雲台山記》:“……夜半,呼仆夫乘月登山,觀日出。由殿東石徑上一裏許,為水簾洞;洞中石泉極淺,冬夏不竭,泉甚甘美。雲為三元弟兄修真處。”可見,吳承恩極有可能以此洞為原型,安排了小說中花果山上的水簾洞。
連雲港花果山怪石林立,天然形成各種石像,其中就有唐僧師徒的“原型”:
雲台山上有座三元宮,三元宮有三元殿,殿內供有唐僧父母及兄弟三人的佛像。
小說中寫到花果山山頂有一塊仙石,美猴王便孕育其中。雲台山上的花果山(蒼梧山)山頂也有一塊巨石,高5米,寬7米,中開一縫,縫內夾著一塊l米長的橢圓形石塊。據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所剩,因無所用,被棄置在花果山,恰好夾在兩塊大石中間。緊靠“媧遺石”的是一塊表麵光滑的卵狀石頭,頗似半個蛋殼,看去宛如一個猴頭模樣。據說這就是吳承恩寫《西遊記》石猴出世的原始資料和基地。雲台山北山頂上有一個半身猴石像,尖嘴瘦腮,酷似猴頭,端坐朝北,其背後與峰頂裂開一縫。遊人在海拔400米處的三元宮以西的東禿溝,還可以看到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高聳在那裏,這本是一塊上粗下細,高達6米的柱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