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把男孩培養成盡責的男人(2 / 3)

案例——

一位家長來信說:

我兒子10歲了,這孩子特別懶,不愛做家務。我曾經想過很多辦法讓他做家務,又是講道理,又是鼓勵,甚至是命令,可他還是不積極不主動。每次讓他做家務都要再三催促,該做的事他總是一拖再拖,擺在眼前的活他就跟沒看見一樣,很容易做的事也不願意做,到最後弄得大人孩子都不愉快。

就說這洗衣服吧,我就像老師上課那樣教他,也沒有啥效果。剛開始我告訴他把衣服分類,他便把衣服一件一件的拿起來又放下,弄了好半天,依然沒有分好類,白色的襯衫和牛仔褲堆在了一起,他根本是在玩兒衣服,無奈之下,我也便隻好自己洗了。

再說這收拾桌子和洗筷子碗。10歲生日那天,我們約定好,以後飯後要收拾桌子和洗筷子碗,讓他任選一項。剛開始他答應收拾桌子,可剛收拾了兩天,就不幹了,說桌子不好擦,要改洗筷子碗,我告訴他這次可要想好了,不能再變了,他是滿口答應,可不到三天又變卦了,嫌油膩不好刷。

現在這孩子竟然罷工了,說啥也不幹了,問他為啥不幹了,他振振有詞地說:“我們班同學都不做家務,為什麼我非要去挨那個累呢,學生就說學習,做家務那些活都應該是家長的……”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 做家務是孩子的“必修課”

你讓孩子做家務嗎?大多家長搖頭;你在家裏做家務嗎?大多孩子也搖頭。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遠離家務了,在城市中小學生中,完全不做家務的占85%以上。為什麼這麼大孩子不做家務?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心疼孩子。如今家家隻有一個孩子,孩子在家裏被祖父母、父母嬌寵著,享受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大人們愛都愛不過來,哪舍得讓孩子做家務?

第二,擔心影響學習。好多家長把做家務和學習看成是一對矛盾。做家務不是要耽誤學習嗎?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做什麼家務啊?所以,當孩子提出做家務的時候,大部分家長會說:“不用你,你去寫作業吧(去看書吧)。”做父母的希望孩子多才多藝,希望孩子學舞蹈、學繪畫、學唱歌,什麼都想讓孩子學,可就是不讓孩子學做家務。

第三,認為沒必要。一些家長竟然認為,做家務是沒出息的表現,孩子有本事應該好好讀書考大學將來做高貴的人,家務隻要請鍾點工做就行了,沒有必要自己做。

總之,父母眼睛隻盯著孩子的學習,把提高成績放在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而對於自理能力的培養,實在是漠視了又漠視。

事實上,做家務不僅不會影響到學習,而且對於提升孩子的能力、提高學習成績還有很多幫助。

因為,首先,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直接作用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孩子的數學和物理的學習能力和語言邏輯能力;

其次,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會做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強,整個人也就越樂觀;

再次,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通過做家務懂得父母的辛苦,從而懂得擔起自己的責任;

另外,勞動可以鍛煉身體,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當孩子長時間學習之後,讓他做點家務勞動,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得以休息。

學習的目地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死學課本脫離生活,毫無意義。學習做家務是孩子的基本職責所在。我們應該把做家務當成一門功課,一門孩子成長的“必修課”,讓孩子像學語文、數學一樣認真去學它,好好的應用它。

2.讓孩子學著打理家務

孩子在任何年齡段,都有參與家庭事務的願望。而且孩子也和成人一樣,希望能通過勞動來體現自我的重要性。所以,無論是瑣碎的家務勞動,還是一些在成人眼裏無足輕重的工作,交給孩子去做,孩子都會從中體味到快樂和滿足。

因此,當孩子有了做家務的能力和熱情,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勵他們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逐漸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也就是說,要孩子做家務,不僅僅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家裏的每個人做事。從而,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愛心。

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孩子學習的一門課程。如果您真正愛孩子,那就讓孩子每天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家務是一門藝術,也需要創造性,可按自己的想法隨意發揮。千萬不要小看做家務活,從做家務活中可學到許多生活技巧和知識。讓孩子從小受這門藝術的熏陶,可提高未來生活質量,增加生活樂趣。案例中這個家長的做法雖然值得肯定,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一個主要原因就說沒有及早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以至於10歲了什麼都不能幹不願意幹,如果在孩子三五歲的時候就培養他做家務,那麼到現在不僅能做願意做,而且會做得很好。所以,培養孩子家務勞動也要趁早。

孩子之所以不願做家務事,究其原因,是從心裏認為做家務不是他的責任,如果做了,也是在幫父母在做,家庭也是社會的縮影,站在平等的立場上,任何人都不應不勞而獲。社會有社會的分工,家庭有家庭的分工,當然,由於社會體製等各種原因,導致家庭分工的嚴重傾斜,但這不應成為家長做為幫凶的借口。家長首先做到不隨波逐流,別人的孩子都不做家務,去學習對付應試教育,家長明知道對孩子沒好處,也一樣而為之,難怪案例中的孩子想不明白,別人都不做為何我去做,整個社會都進入一個盲從的惡性遁環。一個家長不可能改變整個社會現狀,但有能力改變家庭決策,如果每個家長都能用健康科學的理念來教育孩子,那麼社會會慢慢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

讓孩子學著打理家務,久之,這種義務和責任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從這種習慣中體味到勞動的快樂,和被人信任的幸福,還有能為家裏人做事情的自豪感。要強化歸屬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家裏的一份子,是父母的“助理”,無論為家裏做什麼,都是應該做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常常采取物質獎勵或者付酬的方式。這樣做,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他會認為,做家務是一種有償勞動,是替父母、幫父母幹的,所以要得到酬勞。今天你因為孩子掃了地而給他錢,明天他會因為鋪了床要報酬,後天他就會想自己穿衣褲也該得到報酬。當然,如果孩子做的很棒,或是做了超出他的能力範圍的事,適當的物質獎勵也是可行的。

3. 要鼓勵肯定孩子做家務

雖然要讓孩子盡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但是也不要過於苛責孩子。在鍛煉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孩子往往做的不是很讓人滿意,錯誤會時常發生,甚至有可能把屋子搞得一團糟。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生氣,更不要對孩子發火,隻要孩子不是故意這麼做的,那他就不應該接受嚴厲的苛責。

因為苛責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在孩子心裏麵產生負麵的信息,使孩子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產生厭惡感。一旦如此,孩子便會討厭做家務,逃避責任。所以,當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家長要本著多表揚的態度,使孩子喜歡上做家務。

比如孩子第一次幫助媽媽洗碗,媽媽一定要及時的鼓勵孩子,誇獎孩子做的很好,即便是孩子並沒有把碗筷洗幹淨,甚至還弄了一身的水,這都沒關係,隻要堅持讓孩子做這些,總有一天他會做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第一印象是認知這個事物的基礎。看到一個人,這個人給你的第一印象,便是你對他評價的基礎,遇到事情也是。而之後的印象,都會是在第一印象之上,疊加起來的。

孩子對於分擔家務並不是很了解,所以,當兒子第一次做家務,爸爸媽媽一定要給予相應的鼓勵。得到表揚的孩子,往往對自己做的事情也產生了好感,於是便會喜歡做這些事情。讓孩子樹立起做家務是自己職責的意識,男孩將來就會成為有責任感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