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把男孩培養成盡責的男人(3 / 3)

回饋父母之愛是孩子的義務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養兒為防老”。那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社會,科技不發達,以農耕為主,男子是主要的社會勞動力。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養老已不單純的依靠兒女,出現了養老保險、養老院、敬老院等各種養老的方式,家長年老時對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但是,父母養育孩子是對生命的延續,而孩子回報父母養育之恩也是他的責任,並且是法律範疇內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孩子回饋父母之愛,盡贍養之責是應盡的義務,就像父母又對孩子的撫養教育之責一樣,這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基本責任。父母養大了孩子,當他們年老的時候,也正是孩子長大之後,自然要將自己的愛回饋給父母,這是做一個盡責的男人,必須做到的。如果連對自己的父母負責都做不到的話,那麼又有怎麼可能對他人他事負責呢?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最寶貴的,離開生命談其他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父母對孩子有再造生命和養育之恩,孩子應懂得知恩圖報。烏鴉尚知反哺之情,雖然它隻是一隻為人討厭的醜鳥,卻能在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的時候,四處尋找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

其實,回饋父母之愛絕不是非要等父母年邁的時候,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隨時都可以表達這種愛,可讓父母少操一點心,在他們疲憊及生病的時候給他們一些照顧與安慰,讓辛勞的父母得以心靈的慰藉。

案例——

9歲的小格生活在一個其樂融融的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很忙,總是早出晚歸,所以孩子大部分在家的時間,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度過的。

聽爸爸說,他小時候爺爺對他的管教特別嚴,可如今爺爺對小格卻十分的寬鬆,甚至是放縱,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他簡直就是家裏的小皇帝,爺爺奶奶則被他呼來喚去的。

這天,小格正在玩電腦遊戲,爸爸拖著疲憊的身軀下班回來。爸爸平時工作很忙,今天難得早回來,見著兒子在玩電腦,就問他作業做完了嗎,小格告訴爸爸做完了,爸爸微笑地點點頭後,就倒在沙發上,剛躺了一會,起身打開了電視機,津津有味地看起了電視。過了一會兒,爸爸有些口渴,因為飲水機在電腦旁邊,於是喚兒子給他倒杯水過來,小格盯著電腦對爸爸說:“打完這關我就給你倒水去。”

十分鍾過去了,爸爸口渴的厲害,也不見小格倒的水,一問他說自己忘了。爸爸催促了兩次,也不見兒子倒來的水,於是變得不耐煩起來,對兒子的語氣也很不好,可是小格卻仍然不動地方,專注於玩遊戲,後來甚至“教育”起爸爸來:“你在看電視,我忙著玩電腦,幹嘛非要指使我。”

爸爸聽到小格一副認真的口氣,很是生氣,然後嚴厲的批評他,說他不懂事不知道體諒父母,兒子卻不甘示弱,不斷地還嘴,氣急了的爸爸最後甩給了他一巴掌,這一巴掌像捅破了天一樣,小格驚天動地的喊叫聲,引來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為了給孫子出氣,聯合把這個“欺負”自己孫子的人罵了一頓,孩子才消了氣……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 家長要試著依靠孩子

現在隔代教育確實存在許多問題,不應被忽視,因為老年人因年老體衰,帶孩子有些體力不支,有時候隻要孩子不鬧人,就由著孩子的性子為所欲為;思想僵化,教育方法與方式跟不上形勢;再者對孩子過多袒護,有時甚至為父母管教孩子設置障礙。案例中的小格絕不是個別現象,責任二字在他心裏一點概念都沒有。

對於一個男孩來說,不管是少年時代,還是長成一個男人之後,他的心裏麵都會有一個聲音,那就是我是男人。這個聲音在他的潛意識裏麵一直沒有停止呼喚過,可遺憾的是我們的溺愛淹沒了孩子的呼喚。所以,要想讓孩子懂得回饋父母之愛,不妨家長對孩子示弱,試著依靠著孩子。

比如說家裏麵需出體力的事兒,讓孩子多參與,讓孩子感覺到男人是有力量的;天黑的時候,陪母親外出,讓他感覺到男人是勇敢的;向孩子請教一些電腦知識,讓他感覺到男人是智慧的。生活中的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兒子去做,即便是一起爬山的時候,如果孩子在前,也可以讓他回身伸出小手拉一把你的大手。依靠孩子,讓他感到助人的快樂,回饋父母的幸福,能為的自信。

寫到這裏,讓我想起旅居大連時的一件事:

一天深夜,一個朋友打來電話,焦急地說她的兒子離家出走了,而後給我講述了出走的原因:當晚朋友帶15歲的兒子到從國外回來的同事家做客,臨走同事給他們母子帶了很多東西,朋友大包小裹的提著下樓,打車回家,上樓時依然是自己提著這些東西,身高170多厘米的兒子,一直隻是跟著隨行,沒有幫媽媽搭一把手或提一件東西。到家後,朋友埋怨兒子不懂事,不知道幫媽媽拿東西,兒子不服氣的頂撞媽媽,於是母子倆為此爭吵了起來,最後兒子憤然離家而去,兩個小時後,已過子夜時分,未見兒子回來,當媽的有些著急了,於是給我打來了電話。

我幫朋友分析了一下情況,並安慰了她一番後,也對她提出了一些批評和建議。

朋友是一所重點大學的教授,兒子6歲時與先生離婚,為了兒子,近十年未嫁。像大多數離異孩子的家長一樣,對孩子有一種彌補心理,一味對孩子奉獻,從不告訴孩子要付出,要有愛心有責任感,漸漸地孩子就養成了自私的心理。

其實,這些東西雖然是送給媽媽的,但是兒子也是其擁有者和享用者,某種程度也是屬於他的,他拿這些東西並不是在幫媽媽拿,而是他應該承擔的義務。退一步講,即便此物與其無關,眼看著媽媽提著重物累得氣喘籲籲,而自己卻無動於衷,這該是一個知道回饋、有責任、懂感恩的孩子該做的嗎?

母子相依為命,母親應多依賴一下兒子,讓他感覺我是家裏唯一的男人,保護母親是他的責任,現在不但指望不上,還讓母親操心。看來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好的回報,對待孩子方麵,付出是要講究策略的,不然,回報你的隻有傷心而已。

我們常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論是案例中的男孩,還是朋友的兒子,之所以這麼大了,連幫父母拿東西倒杯水都懶得伸手,歸根到底還是做家長的教育不當所至。所以,前車之鑒,新手家長當戒啊。

2. 家長也對孩子撒撒嬌

父母對孩子撒嬌?

可能您會覺得東子搞錯了,很多人都知道,“撒嬌”這個詞總是弱者對強者做出的一種行為,為了某事或者某人通過示弱的方式而達到心理預想的目的,是一種女性化的表現,也用於為人處事的時候一種可愛的表現。撒嬌一般情況是子女對父母,戀人之間親昵行為,可父母對子女又如何撒嬌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男孩的心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一天天的進步起來,他們的力量越來越大,也慢慢明白,男孩兒和女孩兒的不同,他們總是把自己比作是正義的化身,好像長大了之後會成為另一個“超人”、“奧特曼”、“蜘蛛俠”……

父母對孩子適當的“撒嬌”,有如下益處:其一,可以滿足兒子成為強者的心理;其二,給孩子回饋父母之愛的機會;其三,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責任;其四,拉近兩代人的距離,融洽親子關係。讓孩子覺得父母是需要他們的,同樣需要自己的保護和照顧,而不是一直庇護著他們。

由此,他們會更願意幫著爸爸媽媽,久而久之,他便會形成一種習慣,隻要爸爸媽媽需要他了,他便會立刻去做,在他的潛意識也會形成這樣的習慣,慢慢的,孩子便會把照顧父母當做自己的責任。

回饋父母之愛絕不是絕不等同於當你有了經濟有力為他們買多少東西,給多少錢,買多大房子。父母有時對兒子的精神依戀更多一些,哪怕兒子少玩一會遊戲,多陪父母聊一會兒天,也會讓家長欣慰,萬不要留有“自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男孩子就要從點滴小事開始做起,與家人相互照顧,回饋這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