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可好,第二天中午吃飯時,所有的人都坐到了局長那一桌,桌子上擠的是水泄不通。局長什麼也沒說,隻是照常點完飯菜吃飯,而且第一個吃完。飯罷,他放下碗筷把服務員叫了過來說道:“我們AA製!”然後把八元錢往桌上一放頭也不回地走了。結果呢,大家紅著臉一個個乖乖地把錢交上。
第三天中午,局長大人還是與那幾位老同誌坐在一起,不過再沒人敢湊過去了,那老李卻擠到了年輕人的這桌上低頭吃飯。老李邊上的一位同事小聲地問他為什麼不到那邊去吃,老李緊張地看了看局長那邊,然後壓低嗓音對大家說:“昨晚局長打電話罵了我一通,說我沒有掌握事實就輕易地下結論……”
現代社會紛繁複雜,以一個小小的個體去防備各式各樣的人組成的群體,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沉默是金,如何讓這句話成為你立世的良言,需要你仔細地研究。
在現實當中,有正人君子,也有奸佞小人。對待君子用君子的做法,對待小人用小人的做法。俗話說,防小人不防君子。在你的人生路途中,既有坦途,也有暗礁。俗話說:禍從口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說話的內容、分寸、方式和對象,要多聽少說。如果不注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說的時候隻圖一時痛快,不注意隔牆有耳,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
如果想順利地走上成功之路,首先應該安身立命,適應環境,隻有適應了環境才能改變環境,才能為自己的成功創造環境。如果你說話的時候不注意,讓別人抓住自己的把柄和漏洞,同事當中的小人很可能就把這些當作為你設置陷阱的材料,在你不留神的時候讓你陷進去。
所以,要防備別人為你製造不必要的事端,就要學會多聽少說。並且,一個毫無城府、喋喋不休的人,會顯得淺薄俗氣,會給人缺乏涵養的印象。
中國古代有一句箴言:大辯若訥。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在人際交往中,要想不惹是生非,消災滅禍,就要做到謹言慎語。謹言,不是不說話,而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慎語,就是考慮好了再說。俗話說:善言一語三九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際交流應平等地進行,說話和藹,善解人意,不能居高臨下。慣於語不饒人的人更應謹言慎語,以免惹是生非。
坦誠固然可愛,但如果不分場合、地點、對象,一律口對著心,有什麼說什麼,是萬萬不可取的,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保證自己所想、所做的都正確,聽話人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
不問青紅皂白的直言快語,輕則使人下不來台,重則造成隔閡。有的人工作辛辛苦苦,能力也不差,就是得不到滿分,究其根源就是差在那張嘴上。相反,有的人工作、能力均非一流,但因言語、舉止得體而頗有人緣,工作中也成績卓越。
閑談莫論他人過,背後議論人,早晚有一天會傳到當事人耳中,且經過多次轉播之後,原文早已走樣,當事人聽到的往往是誇張了的版本,結果就不言而喻了。發牢騷也是一樣。遇到不平事,通過發牢騷取得心理平衡本無可厚非,但牢騷太盛往往會偏激。特別是有針對性的、以大家都熟悉的人為目標的牢騷,結果常常會遭人怨恨。
冷眼待人接物,稱作“白眼”,這個典故起自阮籍。阮籍能作青白眼:偽君子來訪時他白眼以對;相反,意氣相投的朋友到來時,他會青眼待之。這種差別待遇,常使偽君子惱羞成怒。不過,盡管有這麼不留情麵的言行舉止,阮籍終能平安無事。這是因為他從不說人是非,也從不批評世事。嵇康在給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阮籍從不論人是非,這一點是我一直想學,卻學不到的地方”。司馬昭也曾說:“若論天下第一慎重人物,則非阮籍莫屬。與他交談,內容盡是深遠哲理,至於時事、他人是非,從不曾提過。”
對周遭的批判,常有被他人亂用的危險。有些人在聽你批評別人時,一副深有同感的樣子。事後,卻去告訴當事人。這種被人出賣的經驗,應該不稀奇吧!
“為什麼某某總是和我作對?這家夥真讓人煩!”“某某總是和我抬杠,不知道我哪裏得罪他了!”……辦公室裏常常會飄出這樣的流言,要知道這些流言飛語是職場中的“軟刀子”,是一種殺傷性和破壞性很強的武器,這種武器造成的傷害可以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它會讓受到傷害的人感到非常厭倦。要是你非常熱衷於傳播一些挑撥離間的流言,至少你不要指望其他同事能熱衷於傾聽。經常性地搬弄是非,會讓周圍的人對你產生一種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覺。要是到了這種地步,相信你在這個環境中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因為到那時已經沒有人把你當回事了。
小青是個文靜的女孩,前段時間失戀了。她告訴同事,她的男朋友甩了她,去和別的女孩相好了。後來,這件事傳到老板耳朵裏,老板在會上說:“有的人連男朋友都擺不平,公司的事怎麼可能放心交給她處理呢?自己的私事都四處宣揚,公司又怎能放心將秘密托付給她呢?”不久之後,小青就被調職,工資就像“木瓜打狗,不見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