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促進情感,提升幸福(3)(3 / 3)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改掉孩子亂發脾氣的習慣,或者說對孩子發脾氣采取什麼樣的對策才是可行的呢?

專家的建議是:一是不能向孩子“俯首稱臣”;二是當孩子發脾氣時,適當地采取“橫眉冷對”的方式;三是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從榜樣的身上學到正確的東西。相信長久下去,你的親子關係會更加理想。

第九節 避開情商教育的誤區

將來的命運,早在現在決定,故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魯迅

EQ關鍵詞 後天教育

中國有句老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們都是望子成龍或者望女成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與眾不同,於是很多父母都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用心良苦並費盡周折地給孩子安排許多活動,尤其關注孩子對知識的學習,甚至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且不計成本地送孩子去參加各種特長班,但是投入多不一定回報多,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但不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反倒對學東西有很強的抵觸心理,有些孩子還因此變得性格孤僻,不愛與周圍的人接觸,跟其他小夥伴關係緊張。

心理學家指出,造成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由於孩子缺乏情商教育造成的。中國的孩子缺乏的並不是理論知識和技能特長,而是情緒、情感、人際、挫折、意誌、行為、態度等方麵的心理素質教育,即情商教育。

但是,對於中國的父母們來說,當孩子身上有一些好的或者是壞的表現時,父母雙方常常會拿“遺傳”說事,甚至為爭論是誰遺傳給孩子壞習慣而傷害感情。

遺傳是指父母的基因特征傳給子女。遺傳最直接、最顯著的影響是對孩子生理上的影響,例如相貌、身體素質和家族遺傳病等。在孩子的心理世界,遺傳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的,心理遺傳學在整個遺傳學當中至今還沒有形成係統,也就是說,還沒有人能夠十分肯定地說父母的素質、性格會遺傳給孩子。但是幾乎所有的遺傳學者和教育學家都很明確地表示:家庭的氛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習慣。

媽媽帶著女兒去動物園,路上看見地上有一份報紙。女兒看著媽媽,不知道該不該去把它撿起來扔進旁邊的垃圾箱,但是媽媽仿佛沒有看見一樣地走過去了。就在女兒準備轉身去撿的時候,媽媽說:“現在的人怎麼這麼沒素質,到處扔垃圾,不知道有多髒。”

到了公交站台,媽媽抱著女兒就往車上擠,排隊等候的乘客們的目光都落在這對母女身上,媽媽渾然不覺似的說:“別擠到孩子,誰給讓個座。”

這趟周末之旅給孩子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動物園裏的小熊貓,而是第一次感受到那麼多陌生人投來的法官一樣的目光。

家長和孩子一起外出遊玩,本來是一件非常值得讚揚的事情,既可以促進感情,也能夠讓孩子接觸到社會。但是像上麵的家長那樣,不顧及最普通的社會公德,不講究最起碼的社會秩序,這對孩子的負麵影響不可小覷。

一方麵,家長的做法直接否定了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文明禮讓、愛護衛生的觀念,讓孩子感到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麵,家長的言行讓孩子感到羞愧,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傷害了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其實有一種“多贏”的方式可以用來處理她們遇到的問題,那就是家長的以身作則。

看到地上有報紙,還沒髒到不能用手去撿的程度,媽媽說:“有人不小心把報紙丟了,我們把它撿起來吧,要是太髒了就留給環衛師傅們打掃,像這種紙屑我們也可以動手。”說完,就牽著女兒的手,一起將報紙放在可回收的垃圾桶內。

看到很多人在排隊等車,媽媽說:“看來大家等很久了,這麼長的隊。等會兒我們排隊上車,如果沒有座位了,我們就互相扶著站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