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筆有敬惜的傳統。毛筆為筆工和文人們提供了寄托文思的空間,富有文化意味。它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文明的傳承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蒙恬造筆的傳說
關於蒙恬將軍對毛筆的創造有著這樣的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經常要向秦始皇奏報軍情。而當時文字書寫,是用刀契刻的。由於邊境軍情瞬息多變,文書往來頻繁,用刀契刻文字速度太慢,不能適應戰時需要。
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得來了靈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裏。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裏一蘸,兔毛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原來,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此後,蒙恬又因地製宜不斷地改良,根據北方狼、羊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筆頭,製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亳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曆。
據說,蒙恬是在出產最好兔亳的趙國中山地區,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製筆的。湖北雲夢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筆,用竹製筆管,在筆管前端鑿孔,將筆頭插在孔中,另做一支與筆管等長的竹管做筆套,將毛筆置於筆套之中,再用膠粘牢。
為取筆方便,筆套中間鏤有8.5厘米長的長方孔槽,竹簡塗以黑漆,並繪有紅色線條。可見,秦筆的製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製作工藝,而且與現在的筆及其製法頗為相似,較之戰國時期的楚國筆已大有進步。
傳說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製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製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製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
相傳農曆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
大名鼎鼎的宣筆
宣筆是安徽省涇縣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安徽宣州(今宣城)而得名,又名“徽筆”。據韓愈《毛穎傳》記載,公元前23年,秦將軍蒙恬南下時途經中山(安徽省涇縣一帶山區)發現這裏兔肥毫長,便以竹為管,在原始的竹筆基礎上製成改良毛筆。盛行於唐、宋,諸葛氏、呂道人、汪伯立等,都是一代製筆名手。
宣筆的產地涇縣青戈江上遊的花林,是個青山疊嶂、碧水如帶、翠竹璧合、幽逸秀麗的地方。涇縣產筆,曆史久遠。相傳古代自有書契以來,我國便開始有筆,不過早期的毛筆很簡易,也不叫筆。戰國時期楚稱筆為聿,吳稱不律,燕稱弗,到了秦代始稱為筆。
宣筆一向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具有裝模雅致、毛純耐用、剛柔得中、尖圓齊健兼全的獨特風格。唐、宋時代,宣城兔毫(又稱紫毫)筆極受到書畫名家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下膾炙人口的《紫毫筆詩》:“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劉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又雲:“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詩人耿偉在親試宣筆後,欣然寫下了《詠宣州筆》,盛讚道:“落紙驚風起,搖空邑露濃,舟奇與紀事,舍此複何從!”唐律把宣筆列為“貢品”,作了“歲貢青毫六兩,紫毫二兩”的規定。到了宋代,筆工巧匠輩出,製筆技術又前進了一步,筆杆的雕鏤藝術也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當時全國製筆業中,以宣城諸葛高、諸葛漸、諸葛元等名聲最重。梅聖俞詩讚:“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應試時用宣州筆,經“終試不敗”,遂“以為珍玩”,平生書字每得諸葛筆則宛轉可意,自謂除宣城外,不僅嶺南無筆,就連“都下”亦無稱心之筆。大書法家黃庭堅在接受友人贈筆之後,拍案叫絕,喜書《謝送宣城筆》。可見,宣筆當時在全國的聲譽與地位,確實為其他筆種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