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瘋跛道人聽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這是多麼簡單卻又深刻的道理!“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不錯,我們眼中的名利是“好”,但他們也很有可能會把我們帶上“了”的道路,而也許當名利終於在我們的眼中變為了“了”時,帶給我們的反倒會是“好”了。當我們為著名利奮鬥了一輩子,老了回頭一看,也許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可是當我們感受到這種“甚荒唐”的時候,是不是也已經從名利中解脫出來了呢?
我國的博學鴻儒錢鍾書,他就是一名踏踏實實的學者,在他身上,有著不務虛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寵辱不驚的優秀品質。他潛心讀書研究,不好拜客訪友,也討厭受采訪。他經常閉門謝客,避之唯恐不及。有一次,一位英國女士慕錢先生之名來中國,在電話裏向錢鍾書表示要去拜訪的意思。錢先生在電話裏風趣地說:“假使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認識那下蛋母雞呢?”
其實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無關名利的聖人,隻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而那些智者之所以能夠善待名利,是因為他們有著一種常人不及的品質——淡泊名利,他們懂得快樂生活之道——給生活做減法。總之,當你擁有了“名利於我如浮雲”的想法,你的心就會遠離疲勞,你就能夠獲得最簡單的快樂人生。
與世無爭,無欲無求更快樂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盧梭認為,人們的欲望過於強烈,他說:“十歲時被點心所俘虜,二十歲時被戀人所俘虜,三十歲時被快樂所俘虜,四十歲時被野心所俘虜,五十歲時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追求睿智呢?”活在世上,沒有一點兒欲望是不可能的。我們除了有求生的欲望外,還有其他數不清的欲望。追求欲望,其實也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動力。但是,在現代這個社會中,過多的欲望也有可能給我們帶來痛苦和不幸。
人們往往習慣把隨心所欲當做自由的象征。其實不然,真正的自由在於能否在生活中順心順意。關於自由,盧梭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自由並不僅僅在於做他願意做的事,而在於永遠做他不願做的事。”可見,自由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每一種自由都是有限的,是相對而言的。精神上的自由,通常取決於行為上的不自由。精神上自由了,我們才能保持超脫的姿態,拋開物欲自甘平淡,做事才能有條不紊、臨危不亂。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人心無懼,蛇吞象。”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貪心不足,就像蛇想要一口吞下大象一樣。人的欲望是無休無止的,得到的越多,欲望越大,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人們整日奔走勞碌,爭名奪利,無比累心。殊不知,名利不過是身外之物,它們根本不能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幸福。相反,與世無爭、無欲無求的簡單生活才是最快樂的生活。
與世無爭是有氣度和修養的體現。集這兩者於一身,可讓人們不拘小節,對名利不爭不貪。與世無爭讓人們心中多了一些內斂的韻味,含蓄中既有凜然正氣也不乏俠骨柔腸。與世無爭者有自己不同的表現方式,未必非要學古人“梅妻鶴子”,也不一定非得隱居桃園,隻要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自然灑脫、從容淡定即可。
與世無爭也是一種誌向。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一生濃墨重彩,經曆過大起大落;有的人耕織勞作,笑對夕陽遠山。轟轟烈烈是一生,平平淡淡也是一生。與世無爭的人可寄情於山水之間,終日與花鳥蟲魚為伴,自得其樂。由於心境的不同,同樣是明月繁星,有的人看見的是炫麗,有的人看見的則是刺眼。與世無爭不代表庸庸碌碌。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要拿得起放得下,做到“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