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給欲望做減法,名利應當如浮雲(2)(1 / 3)

對一個喜歡零食的孩子來說,買一座金山還不如買一包話梅更能讓他感受到快樂。容易快樂的還有那些從不胡思亂想的動物。隻要解決了吃飯問題,瑞士奶牛就會閑臥在阿爾卑斯山的斜坡上,一邊享受溫暖的陽光,一邊慢條斯理地反芻。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吃飽以後,即使羚羊從身邊經過,也懶得抬一下眼皮。

一位作家非常讚賞瑞士奶牛和非洲獅子的生存哲學,他說,假如你的飯量是三個麵包,那麼你為第四個麵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饑餓的時候所需要的三個麵包便是最大的收獲,而吃飽後的第四個麵包則是無用之物。所謂得失都是相對的,可能在繁華的都市黃金要比一瓶水重要的多,但是在廣袤的沙漠中則會相反,因為在沙漠中水意味著生命,而黃金不過是負累之物。知道了這一點便可以明白,得失心太重沒有任何好處。

一個人不快樂是因為背負了太多的負擔,這也正是由於人們的欲望過於膨脹所致。欲望是個無底洞,丟進去的東西越多越覺得空虛。所以,試著給自己的欲望“瘦瘦身”,讓自己遠離欲望,解放自己的心,你會發現快樂其實一直就在你身邊。

清心寡欲,簡單生活更快樂

《小窗幽記》裏曾講道:“清閑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淡;憂患纏身,繁擾奔忙,雖錦衣厚味,亦覺萬狀苦愁。”在這裏,它所要說的是人生要有一種寧靜致遠的境界追求。順其自然,想坐就坐,想躺就躺,隨心所欲,在這種狀態下,就算是布衣粗飯,也會覺得閑適安逸,不會因日常凡俗之事而不安;相反,那些錦衣玉食的人,由於患得患失、煩惱纏身,才會痛苦萬狀。

清閑自在,坐臥隨心,便是“清心”。從心理學上說,清心就是一種沒有“心機”的心理狀態。它是與“有心”的生活態度相對的。所謂清心就是指不動情緒,不執著,恬淡而自得,依照自己的本、真去待人處世。

由此說來,清心也是一種智慧的生活之道。依照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的觀點來衡量,清心的境界層次遠在德、仁、義之上。它是人生修煉達到神聖功化以後,在生活之道上的反映。清心中蘊涵著童真、活力與快樂。

《菜根譚》裏也談到:“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也就是說,置身在安閑的環境中,對榮華富貴與成敗得失就會看得很淡;隻要自己的心靈保持安寧和平靜,就會將人世的是非與曲直看個清楚。

林語堂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他們在假期外出旅遊。從紐約南行,來到一處幽靜的丘陵地帶,在這人跡罕至的小山旁邊,竟然發現了一個小木屋。

門前坐著一位老人,丈夫走過去問道:“老人家,你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居住不覺得孤單嗎?”

“你說孤單?不!絕不孤單!”老人說。老人停了停,又接著說:“我觀摩青山的時候,青山賜予我力量;我凝望山穀的時候,在植物的葉子看到無數秘密;我遙望藍天的時候,看到雲彩變化成各式各樣的城堡;我聽潺潺溪水的時候,仿佛遇到了與我交談的知音;我的狗將頭依在我膝上,眼神裏透露著淳樸的忠誠。夕陽西下時,孩子們跑回家裏,雖然他們的衣服沾滿塵土,頭發也亂蓬蓬的,然而,他們的嘴上卻掛著微笑;他們一聲親切的‘爸爸’,足以讓我的心如飲甘泉一般甜美。閉上雙眼,我會覺得有一雙溫柔的手放在我的肩頭,那是我妻子的小手;無論怎樣的困難和憂愁,這雙手從不曾放棄支持我。我相信,上帝總是仁慈的。”

這對年輕夫婦聽了,感慨萬分,他們沉默了。

故事中,這位老人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是閑適安逸。這位老人便是達到了清心境界的高人。所以,他能清閑自在、坐臥隨心,從平凡的生活之中,體味到了生活的情趣,過著簡單而快樂的日子。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子,誰都想過平淡快樂的日子。平淡,不等於沒有欲望。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屬於我的,理所當然地不放手;不屬於我,即使是千金、萬金也不足以動搖我心,這便是平淡。想過平淡的生活,就要超越繁華和誘惑,給自己的靈魂一份清心寡欲。這樣的人,於己,如雲彩一樣的飄逸;於人,如湖泊一樣的寧靜。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為無為,則無不治”,說的就是無為而治。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隻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