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常把“無為”掛在嘴邊,但是能做到的實在不多。不過,如果一個人處在忙碌之時,置身功名富貴之中,不妨靜下心來讓形體和精神都閑適一下。倘若真能達到佛家所謂“六根靜淨、四大皆空”的境界,人生的榮辱得失、是非利害便不再重要了。也許,這種境界不是一般能達到的。但是經常自我調節,對於避免陷入功名富貴的迷潭還是有所裨益的。
洪應明認為,佛家的“六根清靜、四大皆空”,不過是人生要淡泊名利,降低欲望。這樣就會把生活中的是非成敗看得淡一些,從而讓生活的快樂多一些。他在《菜根譚》中多次提到,人需要靜觀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這樣就會客觀地對待生活,這樣才能不為外物所累,人間的種種現象也才能了然於心。
實際上,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複雜多變,各種壓力使得人難以再享受生活的快樂。身在名利場中,不妨放慢一下腳步,審視自己的內心,把心放寬,調解自己的心境,清心寡欲,到那時你就會發現獲得快樂是如此地簡單。
寧靜之中,心緒如秋水一樣清澈,可以照見心性的本來麵貌。安閑之中,氣度從容不迫,可以看清心性的本原之所在。淡泊之中,意念情趣謙和愉悅,可以得到心性的真正體味,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財富增加,幸福不一定增加
有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
鮑勃·哈勒爾曾是一家建材市場的普通裝卸工人,生活雖然貧寒但是很幸福。50歲那年,他意外地中了彩票頭獎,總額將近4000萬美元。從此,鮑勃再也無須為生計奔波,他購置了多處房產和幾輛汽車,在別人看來,鮑勃的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年後,鮑勃把自己關在他豪華處所的一間浴室中,用手槍對準了自己的心髒,一聲槍響後,一個生命就此了結。
很多人感到震驚,一個擁有如此優越生活的人為何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他認為自己過得不幸福,甚至可以說很痛苦。為什麼富人反倒沒有窮人幸福了呢?這是因為財富和幸福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係。財富增加,幸福不一定增加。
哈佛出身的美國知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提出的幸福公式是這樣的: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說,他認為幸福是由效用和欲望這兩個方麵的因素決定的。
效用的概念十分抽象,經濟學上的效用是指從消費物品中得到的主觀享受或滿足。但是由於其主觀性在起作用,所以,價錢高並不意味著效用就一定高,消費多也並不意味著效用一定高。欲望就是想要達到的目標。就個人和家庭而言,欲望是指過上高品質的生活,父母能夠安享晚年,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自己也可以滿足自己的愛好。
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告訴我們,我們所謂的幸福生活,就是要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當欲望不變時,幸福就取決於效用,這時,效用越大人就越幸福,反之則會認為不幸福;而當效用不變時,幸福就取決於欲望,這時,欲望越小人就越幸福。總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小越幸福。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今天,人們已經不再為了是否有米下鍋而發愁了,但是,衣食無憂了,人們的抱怨卻多了,心也越來越累了。很多學者和官員對此十分困惑:為什麼作為下層建築的經濟發展了,作為上層建築的人們幸福感卻降低了?而且往往窮人要比富人的幸福指數高得多。
其實,這非常好理解,正如薩繆爾森所言,人的幸福感程度取決於效用和欲望,富人因為物質資源豐富,所以他們消費得到的效用並不高,而且往往越是有錢人對生活的欲望會越高,即低效用/高欲望=小幸福。相反地,通常情況下窮人在消費時得到的效用比較高,而對生活的欲望也相對較小,即高效用/小欲望=大幸福。
遺憾的是很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獲得幸福。一位名人曾說:“有相當一部分人都不知道何謂幸福。在他們看來,隻要有大把的錢財,有名車,有豪宅,這就是幸福。但是很多時候,那些有了錢、名車、豪宅的人感受到的幸福還沒有貧窮的人感受到的多。”
那麼,人要怎樣才能幸福呢?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麼?金錢?健康?快樂?愛情?親情?友情?回答都不全麵。答案應該是所有這些東西的疊加。這些東西中任何一樣都是構成幸福人生不可缺少的要素。有錢、有健康、有快樂、有愛,這就是一生的幸福所在,也是人生的最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