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就像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不能滿足。更可悲的是,人們總是不愁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無法泯滅,也無法視其不存在,最為智慧的做法是控製好欲望,並不斷地減少自己對物質享受的欲望。
生活中,有不少人花很多時間爭取財富,卻很少有時間去享受;他們的房子越來越大,住在家裏的人卻越來越少;他們購買大量美味的食物,卻因食之無味而丟在一旁,任其腐爛變質;他們花費巨額資金環遊世界,卻找不到能讓自己安心的歸宿;他們征服了外麵的世界,卻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他們的生活極盡奢華,可他們卻總覺得活得很累,一點兒也不快樂。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
有一天,蜈蚣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它還快,頓時心中充滿了嫉妒,它心想:“它們腳多,當然跑得快。”
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上貼,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
但是,等它一開始要跑步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劈裏啪啦地各走各的,隻有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致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貪得無厭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凡事都有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好事就會向壞事方麵轉化。積極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卻不能過度縱容自己的欲望,過多的欲望會讓人變得貪婪,而貪婪是導致事情轉化的重要因素。
而且,一個貪婪的人即使得到再多,他也不可能真正去享受他所擁有的東西,因為他的眼裏永遠隻看到自己沒有的東西,所謂欲壑難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句名言說:“啜飲蜜糖的蒼蠅在甜蜜中喪生。”沉浸在欲望中的結果,隻能是自取滅亡。
總之,欲望不能給人們帶來快樂,隻會讓人們疲憊不堪。雖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清心寡欲,但至少我們可以在簡化自己生活的過程中,減少自己的欲望。生活不會因為缺少某一種東西就變得快樂,相反,有時候遺憾能讓人們更珍惜當下的生活,使人們活得更輕鬆、快樂。
淡泊名利才能享受人生
在漫漫人生旅途上,有的人追求功名利祿,有的人追求榮華富貴,還有的人追求健康閑適。縱觀曆史,你就會發現那些功名富貴隻不過是轉瞬即逝的雲煙而已,保持一顆淡泊名利的心,坦然麵對現實,這才是智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它不是要我們得到崇高的地位、優越的條件,也不是獲得豐厚的財富,而是求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這份平靜與安寧從何而來?這就需要我們能做到淡泊名利。
心懷淡泊名利之念,我們就能夠避免浮躁、焦慮、急功近利,內心就不會受欲望的製約,更不會讓靈魂漫無目的地飄蕩;心懷淡泊名利之念,我們就能夠正確地處理事情,就能夠擁有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肯定的信心與勇氣,合理評價自己,不會過分關注物質,更不會讓自己的靈魂遭受塵世的汙染。
有人曾經問慧海禪師:“禪師,你是否有異於常人的地方?”
慧海禪師說:“當然有!”
這個人問:“那到底是什麼呢?”
慧海禪師答道:“如果我有饑餓感了,那麼我就會吃飯;如果我疲乏了,我就會去睡覺。”
禪師的回答顯然令他很不滿意,這個人不屑地繼續問:“可是,在我看來,所有人都是這樣,沒有任何區別啊!”
慧海禪師慢慢地說道:“當然有區別了!”
那人接著問道:“那您認為的區別在哪裏呢?”
慧海禪師說:“他們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都難以做到踏實、專心,內心總是在想著其他的事情。而我吃飯就專心地吃,心裏不想其他事情;我睡覺的時候非常安穩,從來不做夢。區別就在這裏。”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平常人通常不能專心做一件事,他們總是困於利害、得失、寵辱之中,於是他們的心中就有了千種想法、萬般主張。他們在生命的表麵喪失了自我,失去了‘平常心’。其實,生命的意義在於用心去體會生活,去感受生命,如此我們活得才算有意義。”
在生活中,懷有一顆平常心,淡泊名利,不受外界的迷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往往是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