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給欲望做減法,名利應當如浮雲(3)(2 / 2)

因此,在禪師看來,一個人隻有拋卻了外在的利害得失、尊卑榮辱,徹底排除外界幹擾內心的阻礙,才能洞察自己的內心,擁有自己的真性情,才能平淡地看待功名利祿,才能進入無時不自由的境界,也才能擁有一個異於常人的世界。

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雖然聰明睿智,但卻難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原因就是由於他們難以用“平常心”看待所有事情,對名利二字看得太重,甚至在過多的欲望和野心的引誘下,失去了根本,迷失了自我。此時,他們陷入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惡性循環中,成為輸得最慘的人。

從表麵來看,人們淡泊名利,好似是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事實上,他們踏踏實實地走好腳下的每一步,在開創自己的事業、實現生活目標上量力而行,穩步推進。

因此,那些胸懷平常心、坦然看待成敗得失、做事踏踏實實的人不會受到各種因素的負麵影響,更容易作出巨大的成績來。

陳景潤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奇才。他在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屈居於幾平方米的小屋裏,伏在床板上,在昏暗的煤油燈以及一支筆的幫助下,竟然成功解答了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

雖然陳景潤看起來好像不那麼聰明,甚至還有點“傻”——邊走邊想數學題,幾次頭撞樹、撞電線杆。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辛苦努力以及良好的平常心,最終取得了成功。同時,他也收獲了愛情、名譽,雖然這些並不是當初他鑽研數學難題的目的。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對數學的熱愛,以及對事業的兢兢業業。

事實上,我們總感覺到的壓力與煩惱,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於我們的期望或者欲望太多導致的,心裏想的總是名與利,自然就深受它的羈絆,難以掙脫出來。而陳景潤就是因為沒有這麼多的“包袱”,以淡定的心態去攀登科學的高峰,所以才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他的這份心態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

有些人為了追求地位、財富、名聲,置自己的健康、尊嚴、人格於不顧,以此來換取豐足的物質生活。等到有了一點成績之後,他們才發現自己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而自己曾經堅持不懈追求的這些東西實在是太虛幻了。這個時候,他們才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真諦,才懂得了什麼是淡泊名利。

欲望與貪念帶給自己的隻能是沒有盡頭的煩惱與麻煩,淡泊名利帶給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平靜與安寧。所以,《名師談禪》中說:“一個擁有安詳的人,他沒有不滿,沒有懷疑,沒有嫉妒,沒有牢騷,沒有抱怨,沒有恐懼。所以他是生活在滿足中的,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學會知足,克製過多的欲望,專注於自己的事業,以平常心麵對世事的變化,那麼我們不僅能夠坦然麵對名利,也能重拾無處不在的快樂,更可以順利實現每個人生目標。

總之,淡泊名利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對於俗世中的金錢、權勢、榮耀、名聲,以淡然的心態去看待,坦然麵對現實生活的種種矛盾衝突,那麼我們就能夠自由舒暢地享受生活中每一個精彩的片段。

知足才能常樂

老子在《道德經》中這樣寫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放縱欲望是最大的罪過,不知滿足是最大的禍患,貪得無厭是最大的過失。每個人都應該控製自己的欲望,不能什麼都想要。知道滿足的人,常常是最快樂的人;而總是不知足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很辛苦。

當你不知足的時候,不妨假想一下失去現有狀態的樣子!

一位憂心忡忡的婦女來到了某學校心理谘詢室。

“我非常苦惱。”她開始訴苦,“由於我的兒子。我的兒子喜歡上網玩遊戲,對念書毫無興趣,成績很差,數學計算往往錯得非常離譜。他的性格也一點點地變壞,對你的話不當回事兒,往往是你剛講了他一句,他已經摔門離去……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麵對這個孩子了……”

聽完這位傷心透頂的媽媽的訴說後,谘詢師拿出了三道選擇題給她做。

第一題,如果您現在臨近產期,您希望您的孩子:(1)以後會長成俊男美女,不過出生時臍帶纏脖,或許有生命危險;(2)以後長相平常,不過生產過程順利。

第二題,如果您生下的這個孩子長到了10歲,您又必須麵臨兩種選擇:(1)成績非常好,很多孩子都望塵莫及,不過有一天這個孩子與家人走失,再也無法找回;(2)學習很糟糕,喜歡頂嘴,愛使性子,不過吃飯很香,身體很好。

第三題:如果這個孩子長到了成年,您又不得不做一次選擇:(1)孩子博士畢業,不過被宣告從此不準再見母親一麵;(2)畢業於普通學校,不過允許每天和母親鬥嘴,可以吃母親燒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