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這位婦女就這三個問題均選擇了第二個答案。但是她依舊有疑惑:你幹嘛不能提供一個又聰明又健康又乖巧的孩子的答案給我呢?
谘詢師告訴她說:“那個孩子並非你的孩子,最多是你理想中的孩子,如今這個孩子才是你眼前真實孩子的狀況啊!”
這位婦女略有所悟,出門之前,她問谘詢師接下來自己該怎麼做?谘詢師布置了一個作業給她,讓她回去後寫下兒子的八個優點,下次來的時候帶著。
第二次來訪,女士給谘詢師描述的兒子是這樣的:籃球打得很棒;吃飯從不挑食;會幫著扛煤氣瓶;字跡非常工整,幾乎不生病……如此描述之後,這位女士憂鬱的神色已經蹤跡全無了。
故事中的母親總是對自己的兒子不滿,然而當她在心理谘詢師的引導下她發現,與失去兒子相比,兒子的缺點真是微不足道。這樣一想,她發現自己的兒子其實已經很好了,以前自己太不知足了!
的確,當你放下心中那些苛刻的、理想主義的評判標準,你的內心才能真正平和、淡定下來,這時候你看待周圍事物、看待自己的眼光就會截然不同。你會發現,生活無限美好,自己以及周邊的人身上都充滿了閃光點。
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要知足,但是真正做到知足的人卻寥寥無幾。或許很多人都是如此,當身後尚有退路時,全然不在乎當下擁有的東西,更不知足地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隻有當失去了原本擁有的美好時,才恍然明白曾經擁有的已是完美幸福,然而卻悔之晚矣。
以愛情為例。當人們戀上一個人,起初覺得能愛即為幸福,假如恰好對方對自己也有愛,那便是世間最完美的事。當兩情相悅時,就覺得世間無處不美麗。然而日久之後就會既想擁有完美愛情,又想得到更多“麵包”了。在擁有了足夠充裕的“麵包”之後,又會產生更多別的需求,比如新鮮感、刺激和激情,當一方不能滿足另一方的需求之後,就很可能會發生變故,比如不能滿足的一方會出軌。
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個完美情人。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自己尚不完美,又怎麼能要求另一個人完美無缺呢?知足才能常樂,退而求其次也是相當不錯的。
比如,你愛上了一個人,隻要這個人在重要原則上是優秀的,那麼你就可以忽略他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比如有些小懶,不喜歡做家務等。每個人都難免有些小毛病,如果可以休息,誰也不會願意不停地幹這幹那,你自己也是如此,所以就不要要求別人做到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了。
在選擇伴侶時,要不拘小節,多看大的、好的方麵,這樣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完美愛人。很多時候,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不完美,其實也未嚐不是一種幸福。
如果你還是不滿足,那麼你不妨想象一下對方離你而去的情形,也許你就會發現與失去這個不夠完美的愛人相比,他那些小毛病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了。
無法得到最好的,那麼退一步也未嚐不可。就像有兩個目標,一個稍高,一個稍低,當稍高的目標無法達到的時候,就轉而去追求稍低的目標。退而求其次,是智者麵對現實做出的聰明策略,不僅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氣度、心胸和智慧,而且能夠讓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獲得全新的滿足感和快樂。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個人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無可厚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偏離生活的軌道,不能忘記生活的根本目的,即幸福。退而求其次,不是退步,而是出奇兵走偏鋒,專門為自己留下些許轉圈餘地,不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以求絕地時可以逢生。
當你不知足的時候,你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你失去現在的生活,你會發現那種情況更加糟糕。與失去現在相比,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完美不代表幸福,不完美也不代表不幸福。敢於麵對現實,能夠享受當下的生活,懂得知足常樂,才能解放自己的心,讓自己活得輕鬆、快樂。
裁剪欲望,抵禦誘惑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發達、充滿誘惑的社會,人們在盡情享受生活愉悅的同時,諸多欲望也被無限放大。在狂熱的內心騷動之後,有的人心靈難免會扭曲。
在泰國曼穀的西郊有一座寺院,由於這裏地處偏遠的郊區,因此曆來冷清。
後來,有一位叫索提那克的法師雲遊到了這裏,並住下來在此修行。一年後,寺院的住持圓寂了,索提那克法師便做了寺院的新住持。
一天,索提那克法師做完功課閑暇無事就私下裏繞著寺院巡視。除了山門,他發現寺院周圍的山坡上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灌木。隻見那些漫山遍野的灌木野生野長,旁邊斜出的枝椏張揚恣肆,一派隨心所欲、雜亂無章的樣子。於是,索提那克法師找了一把修剪園林用的剪刀去修剪一棵灌木。日複一日,那棵灌木已被他修剪成了一個半圓球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