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活出自己的真實個性來,隻做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思想和思維方式。既然外界的得失並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那何不把精力用來修煉自己。
忙碌是一種幸福,關鍵是要忙得有意義;清閑是一種境界,但不能因此而麻木。忙碌中,我們要積極進取;清閑中,我們要認真審視自己。我們應當常常問問自己,到底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有隨時審視前進方向的自由,也該有拒絕“身不由己”的權力。
中國近代著名的高僧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他出生於官宦富商之家,早年受過很好的教育,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大師,之後他熱衷畫畫,後來他的勤勉又使其成為了聲名顯赫的畫家。他英俊瀟灑,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珍寶、錢財應有盡有,而且家庭和睦,可謂事事如意,為世人羨慕。
然而,當時聲譽正隆的李叔同卻突然出家為僧,舍棄一切名利。家人與朋友均紛紛前來勸他還俗,最後都被他拒絕。麵對別人的不解,他淡淡地答道:“我想來就來了。”當時的國畫大師金智勇對李叔同的行為也難以理解,還親自到杭州探望他。他對金智勇說道:“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選擇了。”此後,他足不出戶,專心鑽研佛法,終成一代得道高僧,被人們尊稱為“弘一法師”。
這是一次心靈與物質、“心”和“形”的較量,乍看之下,李叔同出家的決定,使他失去了世人羨慕的好生活,然而他卻不為這種外界得失所牽絆,而是一心修煉自己,最終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成為一代高僧,再次成為世人敬佩的對象。倘若李叔同一味地和他人攀比,在意外界的得失,那麼他就不可能擁有那麼高的成就,更不可能被後人推崇。
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奔波勞碌的人中還有多少人能夠“心不為形役”?恐怕真的不多見吧!成功、成名等世俗的誘惑讓人們被無數的欲望所困擾,迷失在得失之間,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李叔同雖然身處名利的旋渦之中,卻能輕鬆地從中走出來,著實令人可敬可歎。修行是如此,做人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實際上,我們有的時候就是因為過於在意外界的得失,而沒有腳踏實地地修煉自己,從而迷失了自我。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過得不快樂,就是由於太喜歡和別人攀比,太注重個人的得失。例如,因為盲目攀比,而買了價格昂貴的香車豪宅,使自己背負上了巨額的貸款,生活拮據而壓抑。其實生活的重點不在於名利的得失,因為別人的看法而使自己受委屈,因為某些虛榮的名利而舍棄了寶貴的年華和快樂,這是十分不值得的。
如果失去了自我,那麼擁有的一切就都是無意義、不真實的。隻有不讓自我迷失,才能夠站得穩走得直,即便有人一味否定、攻擊你,你也能輕鬆應對。不要讓旁人的觀點左右了你,不要讓外界的得失幹擾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要努力做好,這樣你的人生才會過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約翰·史崔勒基是《生命的咖啡館》的作者。他原本是一家企業的高管,收入不菲,在業界也小有名聲,可謂名利雙收。然而由於長時間地重複做一個工作,他感覺生活異常單調、乏味,內心痛苦萬分,於是他與自己的妻子背起背包,成為背包客,開始了他們的環球旅行。在9個月的時間裏,他們橫跨五個大洲,走過了十幾個國家。與此同時,約翰·史崔勒基對生命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約翰·史崔勒基回到美國以後,決定通過故事的形式將他對生命的認識寫下來。他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撰寫了《生命的咖啡館》這本書,然後開始自費出版。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時間裏,這本書就成為了暢銷書。這本書的主題就是,人生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應付別人要你做的事。
一味應付別人要自己做的事,隻會心力交瘁、顧此失彼。隻有做自己該做的事,修煉自己的內心,生命才會保值增值。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人生不過隻是轉瞬而逝的浪花而已。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成敗、得失,而在於個體的自身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任何外在標準的評判都是不準確的。人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不需要受世俗得失所掌控。
總之,做好自己,為自己加油,經受住物欲的誘惑,不和別人攀比,不在意外界的得失,使心不為形役,這樣你才能遠離心累,才能擁有真實的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