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發育及保健
嬰兒從出生時隻能四肢活動,到1周歲時能獨立走路,動作發育十分迅速。為了嬰兒的健康成長,父母親有必要掌握嬰兒的生長發育規律。
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動作也按照自身的規律逐漸發展。嬰兒的動作發育是從上到下依次進行的,如先是頭部可以自由活動,用手抓東西,然後坐、爬、站立直到走路。正麵的動作發展快於反麵的動作,例如先學會用手抓東西,以後才會放下手中的東西;先會從坐位扶著欄杆立起來,然後才會從站立位置坐下來;先學會向前走,以後才會倒退著走。手的動作發育是由近到遠,離軀幹近的肌肉先發育,然後才有肢體遠端肌肉的發育,如先能抬肩,然後再用手抓取東西。動作也是逐漸由不協調到協調而發育的。這些動作發育的規律是每個嬰兒都遵循的,幾乎沒有例外,在訓練嬰兒動作發育時也應遵循這些規律。
不同年齡的嬰兒,動作發育有一定的順序,各年齡階段的嬰兒應該出現的典型動作是:1個月手腳活動,抱起能豎立片刻;2個月俯臥時稍能抬頭;3個月俯臥時下頜及雙肩離開桌麵,兩前臂能支撐前胸;4個月頭豎直穩定,抬頭90°;5個月能從俯臥翻身到仰臥;6個月從仰臥翻身到俯臥;7個月能坐穩;8個月開始爬行;9個月能扶住站立,自己能坐下;10個月能扶一個手站立,能爬階梯;11個月扶兩手能行走,單獨站立片刻;12個月扶一手能走,放開手能走幾步但不穩。
父母掌握了這些規律後,對嬰兒的健康成長一定會起到促進作用。
臍帶與臍疝護理
嬰兒的臍帶是連結胎兒和母親的生命線,曾經輸送著母親與胎兒的血液,在胎兒生命形成過程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胎兒在出生後1~2分鍾內就結紮剪斷了臍帶,與母親完全脫離,開始自己獨立生存。臍帶結紮剪斷後,會留有一小段臍帶殘端,是一個創麵,要很好保護,否則細菌在此繁殖,引起臍部發炎,甚至引起敗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臍部護理,避免感染對新生兒是非常重要的。
結紮剪斷臍帶時,必須要消毒。居住邊遠地區的產婦如果來不及赴醫院分娩或發生急產,寶寶臍帶結紮未來得及消毒的,應該在24小時內請醫生重新消毒結紮臍帶,並給寶寶注射抗生素與破傷風抗毒素,以預防新生兒破傷風和臍炎。臍帶結紮後一般3~7天就會幹燥脫落。在臍帶尚未脫落之前,必須保持臍部幹燥、清潔。避免被洗澡水及尿液弄濕;隨時注意包紮臍帶的紗布有無滲血、潮濕,如果包紮臍帶的紗布弄濕了,要及時用消毒紗布更換。臍帶脫落後,局部仍為創麵,尚未結疤,仍需保護臍帶的清潔和幹淨,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蓋消毒紗布,一般需持續半個月左右,直到結疤形成肚臍窩。
臍帶布要經常換洗,臍帶布可用1塊長形的布條,兩端縫上2根帶子。這樣的臍帶布使用方便,應準備數根,便於經常換洗。如果臍帶護理不好,可使臍帶周圍皮膚發紅,臍部有粘液,甚至有膿性分泌物,帶有臭味,這就是臍炎或臍帶感染。臍炎可伴隨發熱、不吃奶,嚴重時可致黃疸加深,引起敗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發現臍部有問題要及早處理,並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臍帶脫落後,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直徑可大可小,小的隻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會引起什麼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隻要少讓寶寶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厘米,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6×9厘米左右的2塊膠布,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2個小口後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後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麵靠近皮膚,另有一麵在上,將2塊靠皮膚的一麵先貼在皮膚上,然後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2塊向兩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褶,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紮,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後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預防疝氣
小兒疝氣男孩多見。它屬於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是由於腹股溝管內腹膜鞘狀突未閉所造成,表現為腹股溝區出現隆起,可延伸至陰囊內,往往平臥後消失,站立、活動或哭鬧時出現,如發生嵌頓,可在腹股溝區捫及腫塊,並有壓痛。6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疝氣,部分病兒可自愈,但超過1歲未愈或1歲以後出現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醫學上對小兒斜疝的治療態度是年齡超過1歲者就應及早手術。由於小兒疝氣手術簡便、快捷、有效,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後痛苦也很輕,目前已不主張采用非手術療法。
小兒疝氣的手術方法不同於成年人,隻要將疝囊高位結紮就能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時皮膚切口隻有1.5~2.0厘米,不必剪開腹股溝管,隻要將疝囊外牽作高位結紮就可。一般約20分鍾左右完成手術,住院時間2~3天即可,傷口可不用縫線縫合。目前有許多醫師,對小兒疝氣仍采用成人剪開腹溝管的方法治療,這是不太科學的。因為破壞了腹股溝管,則加大了手術創傷,術後恢複時間也延長。因此,當決定給患兒做手術時,家長應向做手術的醫師作相關谘詢。另外,提請病家在擇醫時注意一點,由於目前的醫療市場尚欠規範,最好選擇比較正規醫院的小兒外科進行治療,以使療效得到保障。
別去“胎毒”
在一些科學文化落後和人的素質低下的地方,還存在一種傳統的習俗,認為寶寶出生時身上帶有胎毒,要給剛出生的寶寶吃些清熱解毒的排毒藥,如黃連、黃柏之類的中藥,以去掉寶寶身上的“胎毒”。其實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給剛出生的寶寶灌什麼“開口連”、“四磨湯”,實在作賤小寶寶。寶寶在母親子宮內的生活是舒適、安詳、無菌的,一切營養都是由母親的血液通過胎盤提供的,分娩過程也是無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胎毒。主要是有人看到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有些特殊表現的緣故,而實際上這些表現在新生兒身上是正常現象,不是什麼“胎毒”,純粹是誤會。
胎兒出生後,由於光、空氣、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溫度等刺激,在皮膚上會出現鮮紅色斑塊,以臉部、軀幹、肢體上多見,這叫做“新生兒紅斑”,一般3~4天會逐漸消退。在紅斑消退時伴有皮膚少量脫屑或脫皮,這不是胎毒,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
新生兒皮膚易脫屑,是因為在宮內時,胎兒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後,胎兒生活環境由濕潤一下子變成幹燥,濕潤的皮膚也就會變得較幹燥,薄薄的一層表皮就很容易脫落了。嬰兒一般在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脫屑,以軀幹、四肢末端多見,而臉部一般沒有脫屑。對幹燥的皮膚可適當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兒脫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皮膚開始出現黃疸,一般持續7~10天,再慢慢消退。這個過程叫生理性黃疸。大多數新生兒均會出現,屬正常現象。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是由於胎兒在宮內時,身體需較多的紅細胞去攜帶氧氣,出生後新生兒自己開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氣,那麼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了,所以一部分的紅細胞被破壞,分解成膽紅素,加上新生兒肝髒功能發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膽紅素,血液中膽紅素高於正常,就出現了一時性的黃疸。
新生兒身上出現的這些情況,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藥物和做任何治療,這些現象都會自行好轉的,用不著擔心。
頭上包塊處理
剛剛出生的寶寶被接回家後,有時父母會發現其頭上有包塊,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新生兒頭部包塊一般由2種情況引起,即產瘤和頭顱血腫。產瘤又稱為先鋒頭,是由於孩子在娩出過程中,頭部受陰道擠壓而發生頭皮下局部水腫所致。多在剛出生時最明顯,以後逐漸變小,36小時內可完全消失。而頭顱血腫則為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這是由於孩子在娩出時顱部和母親骨盆間相互摩擦、擠壓或因生產困難而采用了產鉗或胎吸助產所致。孩子在剛出生時往往頭部包塊不明顯,數小時後或1~2天後頭部包塊逐漸增大,以後緩慢地縮小。一般在生後2周至3個月自然吸收。大多數孩子在上述2種情況下均無明顯的不適之感,亦不會出現發熱、嘔吐、抽搐等異常情況。
孩子出現頭部包塊後,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均不必特殊處理。產瘤最遲在5天內自行消退。頭部血腫自然吸收時間較長,在此期間隻須注意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給孩子洗澡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用手使勁地搓揉,還應避免碰撞。更應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頭顱血腫內的血液處於半凝固狀態,既不易抽出,又極易引起細菌在其內繁殖而造成感染,而頭部細菌感染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如在此期間孩子伴有隻睡覺不吃奶、少哭、反應差、麵色蒼白、尖叫等情況,則應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頭顱B超或頭顱CT等檢查。如確實存在顱內出血,則醫生將酌情給予手術等治療。此外,如頭顱血腫較大,孩子可有貧血、黃疸加深等繼發現象,亦應去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皮膚發育及保健
新生兒的皮膚表皮層薄,皮下毛細血管透露皮表,所以皮色較紅。新生兒的周圍血液循環較差,自動免疫能力較弱。
孩子出生後一般不主張立即進行全身洗澡,隻要用消毒紗布蘸溫水輕輕擦拭頭皮、耳後、麵部、頸部及其他皮膚皺褶的部位即可。生後3~5天可以開始用溫水洗澡,逐漸可以使用無刺激性的肥皂、浴液,但洗後應該用清水衝洗幹淨,防止殘留皂液刺激皮膚。每次洗澡後隻要用柔軟的毛巾沾幹皮膚上的水,不要摩擦,新生兒的皮膚表麵留有少量的皮脂,能起到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
新生兒的周圍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凍傷。夏天要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洗澡後應該在皮膚皺褶處撲粉,預防潮濕、糜爛。新生兒用的衣物、尿布等,應該使用舊的、柔軟的棉布,以防止摩擦損傷孩子的皮膚。
笑與哭的意思
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映
嬰兒有2種情緒反應,即生理需要滿足時的愉快情緒——笑和生理需要未得到滿足時的不愉快情緒——哭。
小兒的笑是一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是與他身體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係的最簡單最直接表現。
笑有2種:一是自發性的笑,多是微笑。當嬰兒生理需要滿足時,例如:吃飽了、喝足了,溫暖的環境有著柔和的陽光和輕聲悅耳的音樂,他可出現自發的笑,以表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當小兒長到2~3個月時,他看到人(尤其是母親)及周圍環境中的彩色玩具時,就會發笑,這是對周圍環境反應而產生的滿足,這種笑叫反應性微笑。3~4個月時,如果我們大人逗逗他,他則會“咯咯”地笑出聲來。
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映,有利於嬰兒的身心發育,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具有多種刺激的豐富環境,同時要滿足他的生理需要,讓他保持身心的輕鬆與愉快。
哭是嬰兒傳遞信息的方式
啼哭是嬰兒最常見的現象,哭聲是他們用來表達情感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隻要他的身體或情緒有什麼不舒服,就會立即通過哭聲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和意思。
哭是嬰兒傳遞信息的方式,對嬰兒的生存十分重要。對一個哭叫的嬰兒絕不能置之不理,隨他去哭。嬰兒哭啼的原因很多,必須進行分析,有心的父母應仔細觀察分辨,迅速熟悉嬰兒哭聲發出的種種信號。
饑餓啼哭 饑餓是普遍的原因。寶寶一哭,首先要檢查的就是他是否餓了。如果不是,再找其他原因。
尋求保護 嬰兒哭啼隻是想要人把他抱起來,這種尋求保護的需要對嬰兒來說,幾乎跟吃奶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媽媽應盡量滿足寶寶的這種需要,給他一種安全感。
不舒服 太熱、太冷或太濕都會使寶寶哭啼。媽媽可用手摸摸寶寶的腹部,如果發涼,說明寶寶覺得冷,應給他加蓋一條溫暖的毛毯或被子。如果氣溫很高,寶寶看上去麵色發紅,煩躁不安,則可能是太熱了,可以給寶寶輕扇扇子,或用溫水洗個澡。尿布濕了,寶寶會覺得不舒服而哭啼,因此不要忘了勤給寶寶換尿布。
消化不良和腹絞痛 嬰兒因腹痛而哭啼,多與飲食有關。例如,奶粉調配不當引起胃腸不適等。發生腹部絞痛時,嬰兒通常會提起腿,腹部繃緊、發硬。嬰兒因消化不良而哭鬧時,可試著喂些熱水,或輕輕按摩嬰兒的腹部。人工喂養兒要注意調整一下奶粉的配方。